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中国画的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
施云翔 梦回川江系列
施云翔 梦回川江系列(二幅)
  主讲:施云翔

  西东两汉以敦煌文明发展至隋唐壁画以青绿重彩为最早的丹青画。山水画萌芽于晋,兴盛于唐。魏晋有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有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有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以及唐代画圣吴道子等人为代表留下的经典之作让山水画得以传承至今。

  李思训空勾无皴,只填色,展子虔到李,以青绿为主,谓之“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施金,阴面施青”,形成“金碧辉映”的豪华富丽之效果和文质形态。青绿重彩山水发展到李,已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大青绿、小青绿)。

  吴道子20多岁入川“写蜀道,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后为洛阳寺观作大型壁画,名声大振,以后入宫廷为御用画家。唐玄宗游四川传吴写生,回宫后问他画在何处?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在大殿上,借凭游览印象,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画毕。有“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之说。那时,古人对山石皴法还没有成熟的表现迹象。

  看来吴的手法很简略,荆浩称“笔胜于象,骨气自高”。cDn-wWW.2586.WanG吴的山水画只有几根主要墨线,虽表现了山水气势,但山水的形质毕竟不够丰富完整。王维赞画圣吴道子:“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唐王维,字摩诘,源于《维摩诘所说经》入佛门为摩诘居士,敬仰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在他著名的《坛经》中云:“说通心则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王维悟得静虚空灵之玄机,在绘画上,王维追求高远淡泊,空灵清秀的意境,实际上是一种空、无的禅境,而这来自于画家对“自我”的超越之后才能获得的境界。荆浩《笔法记》云: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唐代王维开辟了“水墨画”并以其特色而树立了水墨画最早的形式(董其昌推王维为南宗祖师),王维在山水画墨线骨法用笔上加以简略的皴法,五代荆浩后来将“皴法”不断完善入画,使笔墨手段在山水画中得以丰富与充实(苏东坡云:“好山万皴无人识,全被夕阳拈出来”)。此句以古人师造化道出皴法的意向。

  “师我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近代大师黄宾虹先生以毕生大部分的精力研究传统,先师古人,后师造化,饱读诗书一生做学问,集传统文化精粹之大成,是典型的学者型画家。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宾虹老人知难而进,后来他也像吴道子一样入蜀进川,诗云:“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在青城山,他虚怀坐忘,静观大象,只见乾坤上下烟雨迷茫,当紫阳一出,混沌初开时,便豁然开朗!他说青城观雨让其懂得了“白”道理,而瞿塘夜游又让其明白了“黑”的道理。“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屋漏痕……月移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便是他后来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师造化而悟道的感叹。

  张大千先生亦是先师古人,仿石涛、八大,后直追远古汉唐气象,又因身居海外,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以“洋为中用”之法,将唐代青绿重彩技法加以拓展,以泼彩之法开创了一代先河。“内研传统,外师造化,妙合当代”。我们要学习先辈们这种开创精神,不断完善更新和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及创作语境,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是不可动摇的,那就是“路”一定要越走越宽。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