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锁谏和画谏
\ 《锁谏图》,唐代阎立本作,现存为元、明摹本,原作已轶失,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韩非子曾写过一篇文章《说难》,描述过给君主进言的困难。简而言之,就是君主多疑,无理性,常凭个人喜好行事,不知道啥时候就会触到人家的逆鳞,所以进言是件高风险的技术活儿。最起码的,进言的人,起码得有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进言的故事,大多结局还不坏,君主虚心纳谏,进言者得到重用。不过反过来想,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原因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事无奇不传”,我猜想大多数那些忠心赤胆的臣子进谏之后,下场并不像故事中那样美妙,置之不理算是顶好的了——关龙逄和比干就是最经典的例子啊。
    十六国时期,汉的国主刘聪残暴好色,娶了自己本家的一个女子,先封贵妃,后来还要册为皇后,之前就想为她盖一个豪华的宫殿。廷尉(司法机构首长)陈元达就来进谏,说天下还未安定,别急着盖房子。这本来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刘聪就发怒了,说“吾为万机主,将营一殿,岂问汝鼠子乎!不杀此奴,沮乱朕心,朕殿何当得成邪”!然后就让左右拉下去杀了。CDn-Www.2586.waNG不承想,陈元达固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且还早有准备,从怀里拽出一条锁链来,将自己捆在殿前的树上,继续据理力争。意思是,死也要把话说完。正拉扯时,后面的那位刘贵妃听见了,许是出于爱惜自己名誉的原因,赶紧放了这位陈元达。所以结果还不坏,宫殿应该没修,而且把事情发生的地方也改成“纳贤”“愧贤”的字眼(有史为证,进步也就这一点点,刘聪再没改变什么)——这个故事史称“锁谏”,翻遍二十四史,也是孤例,我们现代人很容易就会忽略其间的刚烈只注意到它的新奇。
    到了唐代,这个故事成为纸上的图景,就叫《锁谏图》。一般来说,国画追求意境,甚而辽远空杳的画更能得到大家的喜爱,而这幅画,情感激烈,节奏紧张,在古画中也是个异数,估计作者有自己更深刻的考虑。
    作者阎立本在太宗贞观年间就是担任刑部侍郎的高官,到高宗总章年间被拜为右相,成为朝廷重臣。他这幅画不管是画给太宗看,还是给高宗看,总之是希望他们以史为鉴,这在进谏上,会被称为“巧谏”,不过,唐太宗本来就以嘉纳谏言著称,高宗也不是个不讲理的人,他其实不用搞这么委婉的画谏。
    阎立本虽然位极人臣,但平生最遗憾的事就是他画画的名气太大,完全掩盖了他的政治和文学才能。他担任右相时,左相是曾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姜恪,所以大家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以这种极不对等的对仗暗自讥讽阎立本不像个做宰相的人。而且,太宗时的一件往事更加深了他的耻辱感。有一次,唐太宗和一群侍臣学士泛舟赏景,很高兴,就召阎立本作画。太监们就呼喝“画师阎立本”,可阎立本那时已经是吏部的主爵郎中,品级不低,权力也大,然而竟被人称为“画师”,让阎立本情何以堪,回来就和儿子说,我是改不了了,你们以后别学这些雕虫小技了。
    但我觉得阎立本并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唐时期文人画、士大夫画固然没流行,但也没人会因为一个大臣善于作画就看轻他。和他基本同时期的褚遂良,是著名的书法家,可这丝毫没有掩盖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声名啊。要言之,人们如何评价一个人,还是看他做了些什么。已是朝廷宰辅的阎立本,如果没有做出比画画劝谏更重要的事来,人们当然只会记得更突出的他的做画才能了。从这一点上说,阎立本实在是有愧于他笔下的人物陈元达。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