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拾不起的麦穗

被法国奥赛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的世界名画《拾穗者》,前一阵乘专机抵达上海,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这幅画现在价值逾1亿欧元,对当年养不起家的作者米勒来说绝对超越了“大胆想象”。米勒算得上受中国传统文人推崇的回归田园的隐者,但他的形象不是轻灵的写意的,而是厚重的写实的。 米勒,生于1814年,对应过来是我们清朝嘉庆年间。米勒被定义为农民画家,让人想起最近大红大紫的莫言。他们都是那种生活和精神世界深刻根植于乡土的人。米勒早年去到城市生活,也画过香艳的作品,但就像莫言他爹替他谢绝企业家赠房时说“他是个农民的儿子”一样,米勒曾说“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1849年7月一个晴朗的早晨,38岁的他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坐上一辆笨重的板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松村。 巴比松村,那时代法国的画家村。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等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都在那里安家,后来,还有了“巴比松画派”之称。此后27年,米勒一边实实在在地务农,一边画实实在在的乡居岁月。CDn-WWw.2586.WAnG《拾穗者》里弯腰拾穗的妇女、《晚祈》中凝神细听远处钟声的夫妇、《牧羊女》中踏着暮色归来的女孩子……他们脚下的,一定就是那块米勒本人洒下汗水计算过收成的土地。 就像《拾穗者》中那个弓着身子一手搭在后背不胜负荷的妇人一样,米勒活着的时候并不轻松,有时几幅作品才能为孩子换一双鞋。沉重的生活,就是他拾不起的麦穗。(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