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大阪藏宋元明画回乡探亲
\ 图1 王维的《伏生授经图》距今约一千三百年   \   图2 夏圭在《湖畔幽居图》中的构图法影响彼时乃至后世的日本绘画          宋末元初诗人兼画家郑思肖画兰,从不画根。他以无土无根的兰花,暗指国亡家破的飘零无依。      《墨兰图》用淡墨,不足二十笔,是郑思肖唯一传世之作。上月底,该画与其他近四十幅画作,一同从日本大阪远道来港,在香港艺术馆展出。      展览名“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宋、元、明中国书画珍品展”,正在港展出至明年一月九日。      “我们带来香港的展品是最多的。”大阪市立博物馆书画部主管弓野隆之说。之前该批藏品曾于上海展出,不过只有七、八件而已。      《伏生授经图》1300岁      弓野隆之半开玩笑地将原因归结为香港艺术馆馆长(虚白斋)司徒元杰的诚意,不过,另一部分原因大概是,这些画年代太久了,王维的那幅《伏生授经图》,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CDn-WWw.2586.WAnG“这些画,我们在日本都不会拿出来展。”弓野隆之说。      此次展出的古画,除司徒元杰介绍的那幅“主菜中主菜”的《墨兰图》,还有张僧繇的绢本手卷《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和金代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等。展品大部分由阿部房次郎家族捐赠。      上世纪初,阿部房次郎因生意需要频繁往来中日,对中国书画产生兴趣。加之彼时逢战乱,中国文物大量流向欧美,更令他深感保存东方文物的必要。“这些藏品中,有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往来的痕迹。”司徒元杰说。      展品反映中日交流痕迹      司徒元杰说的“痕迹”,可以在今次展品中见到。南宋画的构图以及画者描摹庙宇宫殿的笔法,均对同时期乃至后世的日本绘画影响深远。甚至,上世纪初日本关西地区的中国书画收藏热潮,也受了研究汉学的长尾两山和内藤湖南等人影响。      比如今次展出的南宋绢本册页,便深受南宋画家夏圭和马远影响。马、夏二人建立了将近景集中一侧、留出广大空间以令到远景朦胧飘渺的构图法,影响了中日绘画发展。夏圭的一幅《湖畔幽居图》中,一桥,一厅,远山,一丛竹,主仆两人,细笔勾勒,颇见意趣。      这种对于细部的关注,在北宋燕文贵的画中也有。他的一幅长逾一米半的手卷《江山楼观图》,是北宋山水画在“李(成)郭(熙)派”以外另一派别的代表,有“布景繁密,景物万变,笔墨细碎清润”之誉。司徒元杰特别请观者留意手卷左下侧的人物。画中人撑伞逆行,与被大风吹弯的树枝互为映照,精细巧妙。      今次艺术馆展览,依旧以“方便观众”为原则,或将画作细部放大,或拎出某件作品如《明妃出塞图》讲解构图,又或以龚开的《瘦马图》讲解画中乾隆印鉴的由来。种种做法,或有助观者理解展品。毕竟这些泛黄的画作,与我们隔了千百年。      弓野隆之说,今次香港展出后,部分展品将往英国继续展出。(李梦)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