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曲布面油画 152×91cm 2012

快板 布面油画152×71cm 2001

四重奏 布面油画 142×76cm 2009

即兴曲 布面油画 101×76cm 1996

艺术的春天(上海大剧院壁画) 布面油画 580×180cm 2004

奥芙拉 布面油画 122×122cm 2011

序曲 布面油画122×122cm 2004

管乐与低音提琴 布面油画 91×122cm 2011

朱来扣
对话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须,也使思想与行为的深入成为可能。Cdn-wwW.2586.Wang艺术的审美抵达或诠释,大抵也是离不开对话的实现——艺术家与表现物象的对话,与题材选择的对话,甚至喃喃自语的心境流泻,自我的叙事体系对话……乃至作品完成后,观者所与之的对话等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想就是在不断对话的可能性中成长起来的。
近日正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旅美画家甘锦奇个人画展“音·景”,大抵就呈现了这样的过程。由于自身的音乐家庭背景,酷爱音乐的甘锦奇先生以音乐人物作为自己绘画艺术创作的表达,其实就是他生命旅程中艺术审美对话的实现。音乐与绘画是人类艺术实践的一对孪生姐妹,音画的意象、节奏,与人类审美经验的密不可分,常常会让我们惊讶不已——因此,先哲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表达。
画刊:甘先生,您好。此次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个人绘画作品展,汇集了您历年来完成的诸多重要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创作表现形式看,它们都集中趋向了一种生成艺术审美的指向,那就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审美共生性的实现。音乐在您的这些油画创作中,意味着题材、内容的艺术市场诱惑,还是您最终的艺术审美精神实践的自身表达所在?
甘:确实,我的油画创作就是期望把听觉艺术的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绘画所共有的审美精神,通过我的画笔和我的体悟和情绪表现出来,通过作品传递我自由无羁的心境。之所以会通过音乐人物、场景来实现绘画形式的艺术表现,并不是题材或内容的选择性诱惑,而是我对于音乐与绘画这对“艺术孪生姐妹”表现形式的迷恋所致,也就是我的艺术审美精神实践自身表达的根本需求。从接触艺术的童年开始,我就一直在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来回穿梭,乃至我在上世纪80年代赴日从事的艺术设计,也是和音乐唱片相关。我想,我的这双手既是可以拉琴、作曲的手,同时更是一双挥动画笔的手。我就是在与音乐绘画艺术的不断对话中走到今天的,这也许就是命运所致吧。
画刊:您真正从事音乐绘画创作,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是什么契机让您将成为一个活跃在国际上且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画艺术家?
甘:我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绘画作品,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离开日本,抵达美国不久创作的那幅肖邦的《叙事曲》。虽然我对西方文化已有所了解,在日常的交流方面也不存在困难。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独自在他国异乡的漂泊的孤独感和对家园回望的“乡愁”,使我的生命更需要有一种对话的实践。陪伴我的是我自小就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还有成为我生活方式的绘画。所有的蕴积在一个瞬间爆发了,我从肖邦的钢琴曲中找到了我的对话者。当我把这幅运用了中国水墨写意元素的写实油画,送到美国艺术家协会年展上,那些评委很惊讶,但是艺术的交流不需要过多的诠释。我获得了那次展出的第四名。由此,开始了我的音乐油画创作之路。我一发获得了诸多音乐家肖像画创作的授权。
画刊:显然,您的音乐艺术家、音乐演奏场景画作的表现,并不只是给观者获得一种单纯的视觉表现效果,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具有您个体特质的“心境叙事化”的呈现。这样的叙事化呈现,我想是不是常常隐藏在您对背景处理的笔致上,抑或色彩的把握与转换之间?
甘:音乐演奏本身场面确实很美,我以为一幅真正的音乐油画创作的完成,肯定是包含了画家本人的种种情感和际遇的体悟,不会只是一件单纯的视觉形象的表达而已。我对于自己的绘画创作,无论是具体的音乐艺术家的形象,还是作为绘画作品不可分割的背景处理,总是以我内心的呼喊与表现对象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成就了我笔触的韵致,也让我充分发挥了不同色彩、色块象征之间的顾盼、抑扬,与画面音调的和谐与节奏,从而构成了我此时此刻心境的叙事化呈现——甚至可以说,我每一幅作品的创作完成,也就是我彼时的一次“私语”的终结,等待着下一次“私语”的开端。
画刊:您的音乐油画表现广泛,不仅有对古典音乐的致敬,也有对爵士乐的关注,更有对歌剧艺术形式的深入,所有这些题材的处理,显然与您对音乐艺术的钟情、理解深入有很大关系。音乐旋律的抽象性和绘画中的具象表现,在您的作品中常常会以何种形态呈现?对于音乐绘画的这条创作道路,您会一直前行不懈吗?
甘:是的,音乐与绘画就是我此生不弃不离的“艺术伴侣”。正因为如此,我对音乐的关注有种寻乎异常的热情。在我看来,古典音乐的旋律很清澈,有时近乎透明的溪流淙淙,是一种具象的线性表达,在我的画面上常常会以线条的贯穿来表现。而爵士乐的旋律,大多是由无数的点在跳跃中出现,具有抽象与具象的混合。我创作的爵士乐绘画,其中就呈现了点的自由节奏与具象审美情趣的所在。我想,音乐与绘画是我此生永远的对话者,也是我命定的修行,她们是我艺术的归宿,只能一意孤行。画刊:谢谢您的支持。
甘锦奇 1953年出生于上海。 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87年东渡日本,担任东京大纲公司美术设计。 1989年赴美,求学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美国国际大学。美籍华裔职业画家。现为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曾受邀为上海大剧院创作大型油画《艺术的春天》,上海音乐厅壁画《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等。以及受邀为华纳兄弟影视集团与詹姆斯·汀基金会,好莱坞纪录片《南希·关的生平》创作。受美国林肯中心特邀音乐节为丽娜·霍恩创作作品。受邀为为纪念音乐家伯恩斯坦、迈尔斯·戴维斯、音乐家比利·霍蕾黛、音乐家查理·帕克创作作品,列入美国麦奎斯世界名人录。作品为海内外各家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朱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