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刘文华 此生爱画终不悔
 

\

  \  
  上世纪40年代,池州。
    一位老人受邀为侄子家的家具镶花,他或许未曾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正吸引着身边那个刚刚记事的孩子,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个孩子叫刘文华。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生执着追求绘画艺术、毫不倦怠,而其中更以版画创作见长。
    叔祖父简单几笔 发蒙绘画艺术
    刘文华老人1940年生于安徽贵池,自幼喜爱绘画。“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一位叔祖父受父亲之邀来家中为家具镶花,记得当时他只是简单地勾勒了几笔,一幅生意盎然的花鸟图便跃然一张木床上。”谈及爱好绘画的原因时,尽管老人已是古稀之年,却依旧记忆犹新。Cdn-Www.2586.wang“虽是简单几笔,但绘画的魅力却在我幼时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来,他发现当时家中长辈的香烟盒中有以封神榜为主题的人物画片,于是暗自取下临摹起来。再后来,他临摹的几幅人物画竟被来串门的亲戚带回去当作年画贴在了墙上,这让他着实自豪了好一阵。读初中时,刘文华师从池州画家莫云涛,接受素描基础训练。说起莫老师,老人又有一番故事。“记得当时是中学美术第一课,莫老师拿出几张人像贴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临摹,由于之前我有临摹香烟画片的经验,结果一下子就从全班同学中脱颖而出了。”说到这里,老人眼中依旧透露出无尽的自豪。老人说,之后,他便被喊到了老师的家中,莫老师给他看了个人的素描画,并要求他每天坚持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临走时还送了他一套英国进口的素描铅笔,这在当时是稀缺品,自然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从那以后,慢慢的,学校的墙报配图、刊头等几乎被他全包了。
    1958年,刘文华如愿考入安庆市艺术学校美术科,专攻自己喜爱的绘画。1960年,刘文华迎来第一份工作——一所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三年后,他因绘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并在部队从事美术创作多年;70年代末,《安徽日报》上刊发的一幅名为《向阳红船》的版画吸引了刘文华,当他得知作者来自芜湖某厂时,主动要求调到该厂工作。工作之余,刘文华与同事潜心钻研绘画,并参与了我市五一广场“风帆”雕塑美术稿的创作。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刘文华老人表示,一生痴迷绘画,有因绘画而获得青睐的经历,也有为绘画而调动工作的往事,还有因绘画而险些被单位开除的遭遇。
    大器晚成
    夕阳红中躬身创作
    工作时,刘文华或为生计奔波、或忙于日常事务,虽然每一份工作都与绘画相关,但与他内心想要的还相去甚远,和绘画爱好也只是若即若离。2000年,退休后的刘文华排除一切干扰,一心躬身个人绘画艺术的创作。在退休的10多年中,共有100多件作品获奖,多幅作品入选各类专业展览,这其中又以木版画为最,今年,其个人作品又入选了《第四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版画展览作品集》。
    为了给版画创作找到好素材,刘文华老人经常外出写生,餐风露宿、栉风沐雨而乐此不疲。在一次采风中,甚至摔成了骨折。刘文华老人最常用的坐骑是一辆折叠自行车,刘老说,选择这样一种交通工具,既能找到那些独特的风景素材,也有益于健身,而最近这些年中,大江两岸、皖南山区大多地方也留下了这个健硕老人骑行的身影,最远甚至骑到过九江。老人创作环境极其简陋,卧室就是工作室,床上的被子一掀,就是自己的画桌。刘老告诉记者,如今各种特长班、兴趣班铺天盖地,也有人曾劝他利用个人专长搞点创收改善条件,但被自己婉拒了。
    而对于晚年专攻版画,老人也道出了原因。刘老说,芜湖版画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曾有过“版画之乡”的美誉。而近年来,随着老一辈版画家年龄的增大,版画新生力量又不能及时跟上,芜湖版画有淡出大众视线的危机,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感使得自己在绘画中选择了版画,想尽个人力量为芜湖版画的振兴做点贡献。
    在谈到多年的创作感悟时,刘文华认为,一个热衷艺术的人,要具备“两心”,一是爱心,只有热爱身边的一切,才会有发现美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记录美、表现美、宣传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二是要有一颗恒心,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刘老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在刀与木的浪漫邂逅间寻找美丽与梦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