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墨光流溢的传统中国画——潘氏父子的“宿墨”情结
  2012年是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潘天寿诞辰115周年,很多人都会将他与齐白石相比。然而,在潘天寿的艺术创作中,更多地是在揭示对生命意志的渴望与超越,将艺术看作生命的需要而脱离开生活的需要。在变革并超越传统艺术价值方面,有人说,正是潘天寿“把传统绘画推到边界险峰”,“濒临了古典与现代审美疆域的边界”。


潘天寿代表作品

  在20世纪三次中国画大讨论中,潘天寿历经期间的两次重要时期。他的每一幅画作均是一次对历史乃至自我的深刻否定与突破,但他并没有走“西方融合”的道路,而是从始而终地坚持走在中国画漫长墨香的独立道路上……

 
潘天寿代表作品

  潘天寿是一位非常理性的画家,他在作画时头脑相当清醒。他的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冷峻刚健、犀利深刻,在墨道运笔之间,笔力扛鼎,力透纸背。CdN-www.2586.WANg却又不失墨韵情结,其画作墨色多变,浓淡干湿、忽隐忽现,犹如置于火中的流铁,缓缓感受着他的执着与张力。

  在潘天寿看来,笔墨之所以能够独立开来,最为重要的在于“理”与“形”。之于“理”,不同于西方人摹拟现实的外观形象。作为客体的“理”,又自是脱离不开主体的理解与容纳。同时,与作为对象的“形”更为不同的是——“理”是内在的结构,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内在规律,这一归纳比西方人所说的结构涵盖面要宽泛得多。所以,中国人用“理”去概括和归纳,就找到了一种表达这种“无常形而有常理”的绘画方法。因而,笔墨真正的做到了真实的独立。

  “父亲喜欢以山峰为喻,拉开距离,不是站在中国绘画的高峰看西方绘画的高峰,而是立足于更高更远的战略点上看中西绘画两座高峰。他反对将两座高峰上的土搬下来填平两峰间的山谷,否则就会失去各自峰顶的无限风光。” 也许只有在其子潘公凯的话语中,人们才真正理解和认同着潘天寿的“传统”。

  “笔墨是中国画传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一整套形式语言体系,是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一种中国式的视觉表达方式。”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面对21世纪全球艺术的快速发展与纯艺术的历史转型期,依然拾掇着墨笔的印迹,在“变”与“和”中达到平衡。

 
潘公凯《沉香》

  潘公凯提出了“程式”与“图式”的观点。中国画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程式”,比欧洲绘画更加简洁、抽象、概括,更重视内在理解,忽略阴影与透视关系的外在形式。而西方的“图式”着重强调的是明暗、光源、空间感、环境色等形象感受,也包括画面整体的构图样式。西方将一个人的骨、肉、皮尽显画中,但在中国的“程式”,就只有骨。彰显寓意的内在结构。因而,中国人在墨画中更会表达云、水等灵动的世界观。

 
潘公凯《春趣》

  扬名海内外的两代潘氏文化墨客,书绘着屹立于世界的独特中国画风采——在苍劲豪迈的古松中,在秀逸亭亭的红莲中,在铿锵霸悍的竹叶中,在盘曲顽硬的石块中。将中国传统精神冲贯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大河里,交融并进。(文/黄雅娜)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