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以前新华书店里啥年画都有”

  把祝福送到千家万户、把祈福贴上千门万户!这是一个梦,家和万事兴,这不是梦,这是简单的、必须的需求。”福照楼主余浩然有这样的梦想,他这个梦其实也是许多昆明人的梦。当日历翻到了12月,当余浩然再次又有了浓浓的年画情结,我们用什么方式,唤醒昆明人的年味记忆?本报报道了余浩然的梦想之后,昨日,本报热线及微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年味的讨论……

  年味淡了

  “吃年饭、看春晚,那叫过年?”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记忆也被现在过年的无聊淹没了。”自小在昆明城郊长大的李女士说,过年的记忆要数小时候拿压岁钱是最最开心的事,还能吃到各种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如今过年,也就是回父母家吃吃饭,然后看电视,“很无聊,长大了就不停地往外跑,春节也只是放假而已。”

  “跟以前过年相比,现在过年不能叫过年。”从州市来昆工作的王先生对儿时春节的记忆透着浓浓的年味。cDN-Www.2586.WaNG他记得,春节是孩提时代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过年时都会抛开一年的烦恼,全家老小欢聚一堂,穿新衣、放炮仗、领压岁钱,还有和大人们一起贴春联。每逢初一,全村人一起去看耍狮子、看大戏,那种年味现在也只能一遍遍地回味,因为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才叫过大年!”而如今,年味没了,记忆淡了,吃顿年夜饭,竟然成了城里人过春节的目标,“现在城市里过春节,就是窝在家里吃年夜饭、看春晚。那能叫过年吗?现在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大家都习惯把过年当假期了。”

  年画记忆

  “二十八 贴花花”


  在80后小刘的眼里,童年所有美好的记忆,都是关于过年。小刘是北方人,在昆明工作多年,而说起过年,“最美好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贴年画。最美的记忆也是贴年画。”

  小刘的家在河南,自她记事起,家乡便流传着关于过年的童谣:“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贴花花……”这里的贴花花说的就是贴年画。

  如果说,办年货买新衣是为过年做准备,那么贴年画就是新年开始的标志。小刘说,在自己的家乡,乡亲们一般在腊月二十左右开始准备年货,正如那首童谣,每天有每天的任务。因此到了二十八这一天,人们只有一个任务:贴年画。

  年画是提前买好了的。到了快过年的时候,街道上随处可见卖年画的小摊。价钱不贵,5块钱以内就可以买到家里需要的所有年画对联了。而在农村,临近春节庙会和集市也比平常多些,人们可以在庙会上买到自己需要的年货,包括年画。那时候,年画的种类还很多:门神、灶神、神仙故事等,各种人物、各类年画都有。“小时候肯定是不知道杨柳青、潍坊、桃花坞这些地方,但是我想我们小时候贴的年画里一定有这些地方的。”

  贴年画,多是爸爸和孩子们的任务。二十早上,妈妈在煮稀饭时都会多加一些水。满足全家人早饭之余,要留下一些做浆糊。吃过早饭,爸爸带着一帮孩子开始贴年画和对联了。贴年画也是有顺序的:从大到小。先是贴门,然后是卧室、厨房。小孩子可能看不懂年画上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是光是帮爸爸拿着浆糊、摁着年画,就很幸福了。如今,小刘过年也只是买一张烫金的福字贴上。“现在家里人都觉得意思意思就行了,不过,如今老家也没有那么多种类的年画了。”

  最深记忆

  以前新华书店里各地年画都有


  虽然云南的年画只是民间纸马画,但是老昆明李先生的童年记忆中,过年家里都贴年画,而且他记忆中最响亮的3个字就是听大人们所说的杨柳青。“以前昆明过年时都贴年画,而且多是来自北方的杨柳青、潍坊、杨家埠的年画”。

  李先生记得,当时昆明本地的确没有年画,但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到处都有卖的。他自己曾经连续几年在年前和父亲去新华书店买传统老年画,那时的新华书店里各地的年画都有卖。

  而在李先生小时候,昆明周围还有很多农村,城里也有很多旧式的庭院建筑,每家每户门口都贴着门神,门口有石鼓和门槛,过年鞭炮震耳欲聋,好不热闹。而他家虽然住城里,但是每年和很多农村一样贴门神、灶神、财神、寿星。那时候,在南屏街新华书店就有年画卖,而且很精美,“我对新华书店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孩童怀抱鲤鱼的彩色大年画”。

  “杨柳青是中国著名的年画,据说有600多年历史,以前书店卖的不知道是印刷的还是手绘的,现在手绘的价格不菲。”李先生对年画谈不上研究,却钟情于杨柳青的画。李先生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套手绘的杨柳青的门神年画,虽然价格不菲,要600元,他还是决定买下来收藏。“太精美了,让人忍不住想买。还希望余先生的年画能找个展示的地方,我也能有机会去看看,希望晚报能圆他的梦,也等于圆了我们这些老昆明的梦。”李先生说。

  专家呼吁

  恢复传统节庆是当务之急


  云南汉服传统文化协会会长刘丹说,年画最早可能来源于秦代门神绘画的风俗,随后的历史中增加了如灶神、财神、童子之类的形象及内容,家家户户在新年之际,换上新的年画也有习俗,如灶神的年画,需要把旧的先烧了再贴上新的,有辞旧迎新之义。这也是作为新年春节的一个文化符号和形式,能增加节日气氛和喜庆。

  “现在的年画不容易买到,买到的也都是现代技术印刷的,绘画也不再精美。”刘丹说,中国传统上的年画采用木雕水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著名的有天津的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的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宋代就兴起,到了明清两代,作坊数百,所生产的年画天下流通,年画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文化产业的一种。而当代社会中传统的文化,节日和民俗逐渐淡化,对传统的民俗商品的需求也逐渐减少。一方面社会不再热衷过年贴年画,也不把继承传统风俗当一回事情;另一方面民俗商品在大规模生产的模式下,变得廉价、粗糙、缺乏艺术感。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民俗文化商品将失去市场,同时失去传统的工艺,最后走向灭亡。

  “所以我们经常提及保护传统文化,其中对于传统民俗、节庆的恢复及传承,具有民族文化存亡的重要意义。”刘丹认为,社会保持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价值认同,是传统工艺生产技术、传统艺术的基本“生存”条件。 社会文明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当一些环节遭到破坏以后,剩下的环节将面临崩溃、消失的危机。所以传统文化保护需要全方位地开展。

  “我们往往在一个文化及其生存条件彻底消失以后,才意识到其重要意义。像原来一个一个被拆掉的古镇,现在各地又想尽办法在重修古镇。但是此‘古镇’已非彼‘古镇’,文化已经遭到了破坏。”刘丹认为,年画当然相比古镇更容易保护一些,所以希望中华年画艺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记者 邓建华)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