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辽博:梅兰画作背后事

辽博:梅兰画作背后事

  “四君子——梅兰竹菊作品展”正在辽博展出。此次共展出历代名家作品59件,以咏梅、鉴兰、品竹、赏菊为主题进行展示。参展名家有南宋徐禹功、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等,很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展出。这些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采访了此展总策划、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锋。

  展厅中有一幅《兰石图》格外引人注目,张锋介绍,其为明代武进士朱蔚为纪念乔一琦所作。乔一琦为抗倭名将,兵败后跳崖殉国。朱蔚得知后甚为悲痛,就以画兰来排解忧愁,表达思念之情。

  张锋说,朱蔚画的兰花可称为兵家之兰。这次特意挑选《兰石图》,就是为展示他们之间的情谊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此展有很多名家画的 “露根兰”,以纪念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

  郑思肖用画兰花寄托亡国之恨,他画兰不画土,以示亡国之痛之愤恨之情,人们称他画的兰花为“露根兰”。

  此次展出的蒋予检的《墨兰图》、钱载的《兰花图》、徐渭仁的《墨兰图》等都是仿郑思肖“露根兰”画法,以纪念郑思肖。cdn-WWw.2586.wANg

  清人彭玉鮕的设色《红梅图》和《墨梅图》是咏梅单元最具特色的一组展品。彭玉鮕是曾国藩属下,光绪七年,任两江总督。光绪九年,晋兵部尚书。所画梅花被称为“兵家梅花”。

  张锋说,彭玉鮕的梅花画作在清代有广泛影响,其画梅以湿笔写梅主干,浓墨写侧枝,枝杈劲挺,生气盎然;梅朵为勾圈点蕊画法。从作品立意上分析,他善于表现老梅树的沧桑感与孕育新枝的强健美,突破了宋代“聊取一枝写精神”和元朝时表现千花万蕊、风香四溢的美学追求。他摄取的是老梅树的整体表象,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彭玉鮕画梅还有一段爱情故事。他年轻时曾与一位叫梅姑的女子有白头之约,后女方父母想将爱女另嫁,遭到梅姑坚决反对,梅姑后殉情。彭玉鮕闻讯后十分感伤,他借画梅以志不忘。

  此次展出的汪士慎代表作《墨梅图》也让人感叹不已。画中的梅花是风雪中的野梅,清瘦中带有冷峻孤傲之气。以湿墨画梅干,简约疏朗,婉转多姿。纯以淡墨湿笔画出,苍劲润泽。汪士慎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清苦,却诗画千秋,一生画梅无数。 □本报记者/杨 竞
清·郑板桥《甘谷菊泉》局部。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