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陆思雨 海归的画室情缘


陆思雨

  1989年出生的陆思雨,结束在美国4年的学业后,回来了。在文林街,她开了间自己的绘画工作室。“什么风格都在尝试,我这个阶段就是多积累作品,以后会发现自己的风格。”这个眉目清秀的姑娘,用软软的昆明普通话细声细气地说。

  每天早上,她游完泳之后,就到画室画一天画,晚上回家吃过饭。休息一会儿,10点不到就上床睡觉。她说既然自己做事,时间比较自由了,就要让自己的生活健康一点。

  比记者还年轻的陆思雨,站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看上去气定神闲。

  “什么都可以尝试,

  什么都可以画”


  走进陆思雨的工作室,房间并不规整,除了明净的窗,四周的墙壁刷得粉白,找不出别的颜色。中间,是一张不大不小的桌子,摆着一些艺术绘画类的书籍。门的左边,一张抽象画特别抢眼,艳丽的色彩搭配,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舒服。门右边的角落里,叠放着几幅版画,陆思雨的朋友从里边抽出一幅,“这幅画,如果拿去拍卖,大概值10万元人民币。CDN-wwW.2586.wANg但陆思雨说不好看,就把它收了起来。”

  说起自己画画的经历,陆思雨仿佛没有太多的感触,平静得像一湾没有风的湖水,“那只是一个偶然。”在美国上大学4年,她原本是学3D动画制作,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选了几门绘画类课程。天知道,神奇就是这么发生的,一学就深深喜欢上了,一画就能上手,如鱼得水般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如今的陆思雨,画风多样,不拘一格,“什么都可以尝试,什么都可以画。”就像她在美国感受到的那样,充斥着自由烂漫的思潮深深吸引了她,价值观、人生观也得以熏陶而转变。

  审美方面亦如此,陆思雨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别人看来是绝品的画,在她眼中也许并不如此。有时候她真的怀疑,一幅平庸的画凭什么就被认定为绝品?在她看来,那可能是名人名气的缘故,大家都说好也就跟着说好罢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后,陆思雨决定回国。相比昆明,北京、上海、广州更适合她的发展,她有机会去,但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昆明,这是一份对家乡、对亲人的依恋,这里才是她的家,才是她成长的地方,有着她太多的故事和别样的情结。

  “我觉得一切都顺其自然,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陆思雨说,回国后选择做了早教,每天都提前半小时上班,什么事都会多做一点点,从不计较。

  早教是一份非常累的工作,很多时候会陪孩子们做游戏,但不是每种游戏都轻松,为让孩子们开心,经常需要把孩子们高高举起。这对身材娇小的陆思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她咬着牙,坚持。就在前两个月的一天,不幸还是降临了,忍着腰痛,勉强陪孩子们做完游戏,坚持着去上课,刚走上讲台,就倒了下去。被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其实小时候我很内向,都不敢和同学说话,父母就想让我到国外去历练历练,我自己也想去。”生活在异国他乡,什么都得靠自己,如果做错了事,必须自己负责,使得她不得不跟人沟通,早早独立。“美国和国内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不管在哪里,关键都是看自己。毕竟我是学生,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陆思雨身上并无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没有曲折委婉的经历。或许,她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留学生,但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想,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如今,留学归来的她,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年轻人。

  “这是一种趋势,这个时代,需要艺术”

  能把自己喜欢的事当工作来做,那是幸运,陆思雨就是这样一个人。开自己的工作室,只因为喜欢。她说,绝不是因为谋生而被迫画画,艺术应该是干净的东西。对于绘画的热爱,几乎已经渗入到骨子里,许多朋友都曾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她画画的痴迷状态,似乎她永远都有画不完的画。

  提到工作室资金的问题时,陆思雨眼神飘向远方,爽朗的笑容中闪过一丝阴影,但转瞬即逝。

  虽然以前工作的积蓄还有一些,却不知道可以支撑多久,“圈内认识的朋友还不多,也许是名气还不够吧,所以画卖得很少。”说完这句,她脸上立即又泛起了原有的笑容。她坚信,在画画这条道路上,自己可以走得很好,“就像以前的人家家里很少挂画,慢慢的,挂画的人家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趋势,这个时代,需要艺术。”

  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之外,生活中的陆思雨其实也和许多普通女孩一样,只要有自己一定的空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挺知足。如今,她似乎正往这个方向逼近,在工作室里,让颜料自由搭配,不停地挥舞着画笔,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艺域空间里,无比快乐。

  不久前,一个版纳的老板请她去画画,她挺开心,就是需要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过,对她来说,脚下的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本报实习生 周成松 特约记者 宋芃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