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画色久欲尽 苍然犹出尘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唐代壁画

  我国发现的古代壁画墓有千余座,分布在全国20个省份,墓葬壁画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但是,由于墓葬壁画本身存在的修复保护难度大、展示条件要求高等原因,过去民众很少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它们。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壁画的保护技术和陈展设施都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改变了墓葬壁画深藏高阁、秘不示人的状态,那些经过修复保护的壁画逐渐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厅,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虽然如此,对绝大多数民众而言,墓葬壁画仍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陌生概念和未知领域。什么是墓葬壁画?古人为什么要在墓中画壁画?都画些什么?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诗经·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cdn-www.2586.wanG”在此,可以再加上一句,“舞蹈之不足,故图画之。”图画,毫无疑问也包含了人类的志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为之的。

  那么,古人将壁画画在墓中,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的丧葬观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在这一传统观念指导下,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把安葬好死者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其所能地把它做好,因而形成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研究表明,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丧葬习俗、丧葬仪式,都与其各自的对于死亡的认识理念密不可分。中国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灵魂又由魂、魄构成。人死后,要“魂气升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郊特牲》)但是,死者在葬入地下后,形魄会受到地下神祇、恶鬼的侵害,魂气在升天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受到阻挠和干扰。为了使逝者的魂魄顺利地升天入地,古人想出许多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在墓葬中绘制神人神兽的图像(我们现在称之为天象图),他们相信图中的神人神兽能够起到驱凶辟邪、禳除鬼怪并引导魂魄的作用。所以,早期的墓葬壁画题材比较单一,只有天象图,画图的目的是辟邪升天,安魄引魂。

  到西汉后期,随着儒教神学在国家政治和生活领域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后,儒家倡导的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丧葬思想也影响到墓葬壁画,使墓葬壁画的题材和内容迅速丰富起来,出现了大量的世俗生活题材和历史故事题材的壁画。所谓“世俗生活题材”,是指那些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图像,它们主要包括车马出行图、宴饮图、乐舞图、武士门吏图、男女侍者图、庖厨图和生产劳作图等。古人通过描绘这些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壁画,来展示和宣扬墓主生前的仕宦经历或所具有的符合礼仪制度规范的生活状态和道德品质。这类壁画绘在墓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目的主要在于扬先人之美、颂先人之德,同时也能为在世的子孙赢得仁孝的美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世俗题材的壁画遂成为后世的墓葬壁画重点表现的内容。

  (作者系壁画研究专家、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