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郭志刚“风 水 术”艺术新作展日前西部美术馆正在展出,他谦虚的说,这个展览主要是在西安美术学院的一个汇报展,并不曾想要扩大影响。
20几年前就认得他,在我的印象里,他博学多才,在绘画方面有着很深的素养,这几年,在美院里每每碰见,郭志刚不是在去画室的路上,就是从画室里刚刚出来,低着头,总是在思索着什么。
按说,对他的作品并不陌生,不曾想,当我走进西部美术馆,被瞬间击中的冲击足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
这是我不曾领略过的油画路数。既不同于梵高的色彩艳丽,亦不是伦勃朗的厚重细腻, 更不是莫奈的率性浪漫。他的画找不到通常见到的油画里那种块面笔触,更没有那种铺天盖地的绚烂色彩。他的画,大量的留白,颜色堆砌的非常厚,而每一笔色彩里又蕴藏着无限丰富的中国画般的含蓄,而这些颜料又分明不是堆砌出来,分明是中国书法里的书写韵味,一笔一笔都铿锵有力。穿插在厚重色彩之间的是弹性十足的墨线,飘逸且充满灵动的意味。Cdn-wWw.2586.WaNg而这些远远近近纠结缠绕,或奔腾,或凝重,或飘逸,或遒劲,似山、似水、似烟、似尘……无数的可能与不可能。
在似与不似之间,你被他画面里所蕴含着的深厚哲理以及饱满的国学所吸引,视线久久停落在那大量的留白边缘,那心中的沟壑涌荡起无限多的遐思,我相信,千人千思,每个人看到他的画,必定有万千不同的感受。
最喜欢他的那幅《风 龙舟》,斑驳老朽的木船,临风飘动的柳叶,大量灰色的留白,让你浮想风雨龙舟的千年飘摇,岁月和时光在荏苒和蹉跎里风尘了很多故事,而这些故事幻化成风,看不见摸不着,却比什么都犀利的击中你,让你觉得时光易逝。在他,无论风,还是水,都是一种文化理想的表达,可以说,郭志刚在艺术家里算得一个有着深邃思想的古文化探索者和新艺术的探寻者。他独特的表述方式,以及作品里反映的深邃的对人文,对环境,对现象以外的本质深层次的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看郭志刚的画,其实很安静,大厅里几乎无人讲话,看郭志刚的画,又仿佛波涛汹涌,心里被激起千层浪花。他以香、风、水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事营造出具有饱满文人思考的大山大水,在气势磅礴里感受他对微观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
最早见到郭志刚的香系列,就觉得诡异中透着哲理,一些明显的诗情被他隐藏在画意里,而追看进去,其实又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探讨。郭志刚说,香,其实是一种贵胄之气,是士大夫追求身份,追求奢靡生活的一种象征,出入必有香气,衣服要香薰,居室有香木,自然界最尊贵的气味和最尊贵的身份发生关系,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追求。而千百年过去,士大夫们早已不在,而追寻香的气味追寻尊贵品质的生活从未稍离。时光老去,朽去的流年亦挡不住香味的痴缠。
而所有的这些,或许只是一段朽木,半截香烟,三两只枯去的辣椒,或者一堆失去鲜活的柿子给过他的灵感。他走过落叶丛中,或者穿梭在街头巷尾的斑驳,又或者斜靠在逶迤而来的山水之间,所有关于风的启示,关于水的流言,关于时光的追逝都能牵惹出他对生命的追问,从而转换成宏篇巨制的大作。
郭志刚说,我画的很快,有时一个想法迫使自己想要很快的完成,这个年龄是出成绩的时间,我能想象他那种迫切想要表述内心的渴望。显然,郭志刚以后会放慢作画的速度,他说,也许一年出两三张作品就好了,更多的时间用来沉淀,思考。接下来想延续《山 裂》展开系列,尝试将色彩降下来,加重墨色的玩味。
而我以为,郭志刚的墨,仅仅局限于隐匿在厚重颜色中的那些游离的线条,若隐若现的透露着他的国学修养。
当我走进三层的展厅,忽然有种窒息的感觉。原来,墨,还可以这样画!
丈二尺幅的松烟墨作品,从顶挂下来,全无一点水色。那虚实之间的粗细浓淡所营造的远近空间,全凭籍他的十指,一点一点的揉、蹭、搓、皴……直待十指磨破,一幅作品方能完成,在大量勾勒的线条里,所有的韵味和细节全是如此而来,先不说工程量如何浩大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但只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力量,已足以说明一切。
或许我对花独有情衷,特别喜欢他画的那些向日葵,以一种宣泄而下的态势席卷而来,曼妙多姿扭结出各色形态,要多细节就有多细节。也喜欢他的那幅《风 流谷》,空灵到极致,飘逸到极致,神仙天境莫过于此,而郭志刚显然并不是如此浅显通俗的表达,在他的寓意里分明藏着风的力量,藏着时光的隧道和无情的变迁……
在他的那幅《鸽》,原本是路边看到的一只死去的鸽子,他捡了回来,在丈二的篇幅里,他肆意驰骋,无数的线条无数的变数,竟然在腐烂和苍凉里找到了浪漫的游弋,那些干涸了的皮毛转换成流动线条,沟壑纵深的牵引出大山大水的广博,那些腐化的虫子被他描绘成游动的蝌蚪,生命以质为转变,生发出新的行为态势。
不得不说,郭志刚,其实也是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