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石鲁笔下的诗情

\
《延河饮马》石鲁
 

  所有石鲁的颂诗,是献给所有在大地上耕耘劳作、生生不息的民众的。石鲁艺术充满了对整个世界的诗情,他笔下的人物、山石、花草、动物的“形、质、动、静、神情、姿态” ,充溢着有灵、有爱、有趣的生动。在《转战陕北》与《东渡》两大丰碑之间,是无数的经典创作、习作、写生、速写。短短的5年,石鲁完成了自己的飞跃,也带领着陕西美术家团队完成了集体的攀登。1962年的“陕西美协国画创作研究室习作巡回展”获得了画坛的广泛喝彩和认同,艺术界与史论圈都在谈论着“长安画派崛起”的现象。

  千年废都的寂寥,西北边陲的遗风,在新长安这批画家的“金锉刀法” 、“拖泥带水” 、“墨色相破” 、“以色代墨”的笔墨新程式中重焕光彩。而石鲁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理念所形成的“积极的理想主义”和“物我同体的自然主义”在人文“造境”的美学意义上提升了朴素的客观世界。Cdn-wwW.2586.waNg品味石鲁的画作,犹如在读诗,韵味无穷,意蕴深长。“不入诗料者,不可为画材” ,石鲁如是说。因为如实的抄写临摹,是所有普通画匠都能够完成的简单作业,而诗情画意的渗透则使中国画成为既单纯又丰富的综合艺术。

  这正是石鲁在关键的5年之前和之中所下的工夫:读史、读诗、读论、读经……创构《转战陕北》最紧张的时刻,创作组的其他画家都忙着画草图练笔墨,而石鲁还在优哉游哉地品茗茶,诵读唐诗宋词。

  然而在“诗”的深处,石鲁更重视“生活” 。石鲁说:“生活决定精神” ,“生活枯竭,画必凋败” ,“置身于生活斗争之外者,艺术之智慧与灵感不会降临在冰冷之头上” ,“伟大的感情是伟大的实践的产物” ,“不能设想,一个在革命的艰苦环境中未曾经过任何实践的人,更懂得陕北黄土高原朴质而雄浑的美” 。这些直指人心的话语,观照着无数要做画家的画人们的作为,至今仍会引起我们心灵的震动。

  石鲁的本意,是要打造一个“窑洞画派” 。这是由特定的生活、特定的理想所造就的艺术流派。10年的陕北生活,不仅奠定了石鲁的人生轨迹,也决定了石鲁的中国画绝不是单纯的传统文人的中国画。虽然石鲁的家学传统、国学传统所给予他的文化血脉根深蒂固,也在他于“文革”期间所形成的第二艺术高峰上充分表现出来,但他无论如何也不再是纯正的文人,所以,是他首先用了“新文人画”这个名词概括自己的复合性文化身份。如果我们用“窑洞里熏陶出来的新文人” ,或者“充溢着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的文人画”来形容他的人格及艺术,会有一种比较新鲜的感受。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