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作为中国古代思考“天人”问题的理论基石之一,对于它的解读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气”是什么?它的概念与范畴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与发展。自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的中国画品评法则后,书画史上关于“气”的研究与探讨代不乏人。许多富于著述的画家试图把探寻宇宙本源的思辨结果,在“形而下”的书画艺术中得到实证。时至当下,在中西文化(尤其在绘画方面)碰撞、交融之后,以更具学理的思考和更宽广的视角阐释这一“古老”话题的著述当中,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韩昌力教授所著的《如飞如动———气化思想与书画艺术》(本文简称《如飞如动》)当值得一读。
韩昌力先生把“气化思想”与书画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不是偶然的决定。虽然著这部书的初衷缘于“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但却与他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CDn-Www.2586.WanG他对“气”的关注与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发表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朵云》上的《漫议气韵生动诸说》是对“气韵生动”比较全面的诠释。通过辨析前人对“气韵生动”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表达了他对这一中国古典美学重要法则的独到认识。“气韵生动”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及其与书画艺术的密切联系,促使他对“气化思想”与书画艺术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思考。虽然他在《如飞如动》的后记中谦虚地说自己“一向懒惰”并且“述而不作”,但反观这部沉甸甸的书,实是他多年来对中国画理论静心思考与切身体悟的结晶。
“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自古至今人们多晓其理。不论是宋贤苏轼对“道”与“艺”的阐述,还是明儒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对“知行合一”说的实践,能否将其“存于心”并“形于手”却是甘苦自知的个体体验。具体到书画一事,为何许多经典画论(如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宋代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现代陆俨少的《山水画刍议》等)多出自大画家之手?因为,“知”多可及古人而自足,即使不能全知,尚可得“一知半解”,而“行”却需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做。尤其是中国画的实践,既有对古人经典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体察,又需要用逐步积累的绘画功力把心性恰当地表现出来,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如韩昌力先生在书中所言:“我一直企羡王阳明所倡导的:知是行的知,行是知的行———‘知行合一’———之境界。”有了这样的著述认知,通观《如飞如动》一书,则处处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见解。在书的前两章,围绕“气动生万物”与“对待运动”,诠释书画艺术是“气化生命形式的间接体现,作品是生命气象的重要展现”这一论题。虽然论述的多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一些范畴(如阴阳、虚实等颇为玄奥的概念),但作者没有纠缠于对这些概念、范畴做细致的辨析,也没有停留在以玄谈玄,让内行和外行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抽象的概念表达,而是从相应的艺术形态与这些范畴的对待关系出发,阐释艺术家如何通过主体身、心的不同转换,借助具体的笔墨形式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细细品读这两章内容,可以理解到书画艺术离不开中国古典哲学的浸染,然而书画却不是哲学概念的演化,它有自身存在的特点与功能。
中国书画艺术的文化内涵使它具有超越视觉艺术特质的表现方式与存在环境,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原因所在。这缘于“气化思想”在书画艺术中的独特作用。《如飞如动》的后几章具体入微地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谈到:“中国书画艺术不刻意模拟物象的表面状态,这决定了它的表现体系不会以谨严的实证科学原理为指导准则。当书画作品以‘画气不画形’为主旨,那么它的一切表现方式就须遵循气动规律而运化。形态表面的明暗对比关系,作为绘画构成要素,应该说它们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中西绘画作品中。然而,由于中西绘画构成观念不同,这使它们在作品的构成中具有了不同的价值内涵。”何为“画气不画形”?相信读过此书的人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本书虽然并非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画命运、中西绘画的融合、笔墨等问题做专门的论述,但在“气”的思想的统领下,于学理层面的辨析中包含有对这些观点的真知灼见。
要而言之,《如飞如动》沟通了“气化思想”与书画艺术内在规律层面的联系,把看似玄奥的哲学概念,条分缕析地落实到构成书画作品的诸元素中。也就是说,它在哲学思辨上是考究的,就画论而言是深刻的。掩卷而思,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也是一本读后使人心静的书。
绘画的灵魂在于能表现运动。绘画表现了运动,这实质上也就等于表现了气韵和生命。只要有生命活性,绘画就会是生动的;而作品也只要存有生命内涵的形象形态,它便能承载主体的精神意志而具有感人的力量。中国书画作为东方最具特色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它以气动变化为构成机制,作品中的一切构成形式都无不围绕着这一本质的特殊性而生发。可以说,中国书画艺术从构成过程到结果形态都无处不显示着运动的生命变化。然而,运动是多变多样的,运动不是任何形式状态都具有生命意义。生命运动是和合各种生命机制与存在规律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运动变化;一切与之相反的涣散、滞浊、躁乱、癫狂、浮躁等现象,则都是生命消亡的病态动变。尽管生命构成与生命消亡都可以被称之为运动变化,但这两种运动趋向、结果与存在的生命价值却是迥然有别的。既然气动具有对待的变动性,而这种对待变动是以增强气动活力与构成新的生命形式为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气的对待变动就要具有和合生命构成规律的谐和性。书画艺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因此这就决定了它的构成原则与过程要合乎气动规律,而这种规律在“气韵生动”法要原则里就具体体现在韵的律动机制中———确保生命运动的和谐顺利进行。韵,作为声音动化的一种谐和机制,当它被引用到书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中,它就使得一切创造性的运动具有了美之内涵的规范性。(摘自韩昌力《如飞如动》导言)
书画家不能没有文化———当然,有文化不见得就一定能够使他成为书画艺术家。我一直企羡王阳明所倡导的:知是行的知,行是知的行———“知行合一”———之境界。想,或者说理论上能够认知,是一回事;但能否做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人们常说:你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你能做到就一定能想到!这个结论没有错,但真做起来,想和做,有时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协调一致。由此而言,想到和没想到不一样;想到了能否做到,并不是一回事;想到了、做到了,但能否说出来则又是一回事;而既想到、做到又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并最终上升到理论层面上而用文字表述出来,这还真的是一个难题!(摘自韩昌力《如飞如动》后记)
韩昌力《如飞如动》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