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我手写我心
  此文题为我自己刻的一方印章的印文,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和期望。一个真正的画家是应该以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心的。奈何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从宋元到明清,也就是“四家”、“四王”、“四僧”为一朝画家之代表。“四”虽为虚数,然以一个朝代的时间和空间来看的话,亦可谓是凤毛麟角了。其追随者不计其数,大都拜其门下,却因才疏学浅而心手不一,只学得一二吃饭的技术,混迹江湖,养家糊口,无法出其师之右,更无法“意与古会”。

\

\
 

  中国画讲究“目识心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以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CDn-WWw.2586.wAnG情由景生,境由人造。“画”应该和“话”一样,要有真情,更应该和“诗”一样有韵味、有境界。当然,每个人对自然、对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千位画家眼里有一千座西山。历代大家不重复传统、不模拟自然,注重自家感受,在前贤的肩膀上发展,故传承有绪,佳作迭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真理也。我于天津美院国画系毕业后,任教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作为一个北方人,初到南国,便被异乡树木葱茏、水气氤氲、渔歌唱晚、稻花飘香之景象所迷。湖湘山水有其霸悍的一面,也有其阴柔的一面。我喜欢江南鸟鸣山幽的初春、雨打芭蕉的盛夏、薄雾弥漫的霜秋、青翠碧绿的暖冬。我常于课余,与一二好友在学校后的小山上游玩,或去湘江边垂钓,感受阴晴雨露之变化,体悟春夏秋冬之轮回。正是这种环境的滋养,使我“胸有丘壑”,落墨挥毫之时不至于没有素材和灵感。

  景致美哉,令人赏心悦目;笔墨美哉,让人欣赏玩味。文人画家并非都是造型能力不强,作墨戏以自娱,而是其更重视笔墨审美的独立性。宾虹老人创“五笔七墨”说,可见其对笔墨之重视。我常对其画册静观,其笔墨间恍惚有像,其画布白能透多维空间。其画之美真可谓大美,此即大家手笔。大师笔墨之境界常令我神往,如夏圭之水墨淋漓、倪云林之虚静散淡、吴昌硕之大气奔放、黄宾虹之浑厚华滋、齐白石之沉着痛快……好多大画家的笔墨经验没有书面传承下来,但我们可以从其画中讨教。我意识到,笔墨乃中国画之根本;如果没有了笔墨,或不讲究笔墨,那么中国画也就走到穷途末路了。当然,“笔墨当随时代”,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不能全盘接受,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重回天津美院读研究生,我沉下心来,读书、刻印、练书法,进一步提炼自己的笔墨。我以传统笔墨为骨架,以几何形为轮廓,运用传统的积墨、泼墨、破墨等技法,写我心中之山水,表达我对江南山水的感受。在当今“展厅时代”,我们要考虑中国画的形势发展,注重其形式、内容与时代的关系;要考虑“视觉冲击力”,但创作的根本在于表现画家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味求新、求怪、求大,模仿抄袭,失去自我。

  时下,流行的引导、展览的催促、市场的炒作,有几人能跳出盲从的漩涡思考一下:我在为谁而画?

  沏一壶清茶,读读大师们的画语录,看看其传记,告诉自己:还是我手写我心吧。(附图均为本文作者的国画作品,上者为《江南心迹》,下者为《野气氤氲图》系列之一)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