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初中的时候,因为作业突然多了起来,写字没有了规矩,自然也就潦草起来。常常有同学讥笑我,弄得我很生气,于是自己想好好地写写字。当时教我们语文的王振信先生,他的书法很好,平时也鼓励大家多练字,所以跟他学写字的同学很多。他待我极好,我和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就鼓励我说,写字没有什么难的,只要努力是可以写好的。cDN-wWw.2586.WAng他教我写的第一段话是荀子的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现在想来那时先生用心是多么良苦,一边教我写字,一边让我参悟其中的道理。先生总是鼓励我,慢慢地我的字比原来写得好多了。
对一件事情认真了就很容易让人着迷,练字也是一样。因为是在农村,家里条件不好,我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考学,父亲看到我练字经常告诫我说:“现在先别练了,等将来考上了学再练,再说靠写字还能吃饭么?”我无言以对,父亲说得很现实。多年以后我和父亲还提及此事,我开玩笑地说:“那时候您不让我练字,可是我现在还真的是靠写字吃饭了。”
那时候乡里有个文化站,里面有位老先生经常写字,据说是省书协会员,这在乡里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了。那时我虽然不太清楚“省书协”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但是很羡慕,有一段时间练字好像就是出于那一点点羡慕和内心极向往的一点点虚荣。后来在沧州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有幸得到翟洪昌先生的指导。翟先生是一个人品高洁、教学极认真的人,从他那里才知道了什么是书法,如何去更好地学习,和一大批练书法的师兄弟在书法艺术上不断地攀登。
对于书法,我就像一个忠实的信徒,浸淫在里面的时间越长越觉得精深,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写字可以概括的。我选择书法,主要是觉得这是一种和古人很好的对话方式,尤其是面对古代的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会觉得它们虽然已经过时间的洗礼,但还是那样地鲜活,那些书者虽然都早已逝去,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还活着。看着这些作品,我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写字时的种种情境,临习古人的法帖就等于是在不经意间和古人对话。其实我并不是一味地羡慕古人,还是因为面对古人的遗墨会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
我觉得现代所谓的书法创作,好像一下子把书法孤立起来,而失去了那份书写的优游和闲适。为了一幅作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去千百遍地重复抄写,而对这些所写内容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理解,这些与书法似乎已背道而驰了。我们已经习惯了书法发展以展览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有的时候,我觉得参观完一个展览以后,似乎没有留下太多的印痕,只是花花绿绿的一片充斥在脑海里,通常已记不清谁写的什么内容,只注意到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想来真是觉得很可笑,自己也曾在不经意的时候被这种潮流牵着飞跑,常常看过以后头脑中浮出两个很时髦的字眼:浏览。
我喜欢看书。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人的一句口头禅,尤其是采访一些所谓的“明星”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的踏下心来去读书,读书真不是一件很好做的事。在搞书法之余,买书、读书已经成了我多年来的习惯,而读书似乎很多时候也是漫无目的的,像五柳先生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本来读书也不应作为负担的,毕竟以读书作为消遣是一件很雅的事,几天不翻书便觉得空落落的,想起古人说的“闲翻书数页,便不愧三餐”是何等的雅切。确实,我觉得读书倒不一定非要达到一个具体什么目的,但是看书总是有收获的,看来古人的心态也是很平和的。我就是喜欢这种平和的心境,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字,静静地想……(田雨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