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年近弱冠方与书法结缘,初以欧楷作日课,坚持数年,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后又喜王献之《洛神赋》之萧散疏落、风神宕逸,遂朝夕临写,颇有所得。然他始终不满足,锐意进取,后见元代倪云林小楷,喜其逸气满纸、风姿绰约而师之。又因其落笔迅捷,伤于急促,致有乏筋骨之弊病,李佳苦苦思索数月,难得良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佳拜识了书学理论家楚默,始频频鸿雁往来向楚先生请教,后亲谒楚默于江南,楚默嘱李佳学李北海以强筋骨。李佳细思之下,择定以与倪云林同时代的张雨为参照,间习李北海。此法颇见成效,不数日字之筋骨便强健起来。此时期他的小楷书风温润秀妍,风神婉逸。后来李佳为取质朴敦厚之质便转学龙门造像,龙门二十品恣肆朴雄、苍浑生辣的意境深深打动着他,其书作也开始沉雄朴茂起来。
我想可以用两个方面来概括李佳的楷书特点:一是沉涩而不滞,这是就用笔特点而言的。cDN-WwW.2586.WaNG观李佳碑楷,用笔生动灵活,既沉雄有力又不失生动多变,出以碑质,化以帖意,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碑楷“写死”的问题。二是生辣蕴秀润,这是从其作品整体气息而言的。他的小楷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化入了大字魏楷的特点,又参以钟繇质朴浑融之趣,气息愈发朴厚空灵起来,彰显出碑骨帖魂的新风貌。细观其书作,由于有沉雄生动的基础在,其用笔往往不修边幅,笔不到而意到,生发出一种生辣的气息,但反复玩味之后,生辣的背后又散逸出许多秀润的味道来,余味深长。
如果李佳的楷书体现出其对学碑的准确把握的话,那么他的行草书则充分展现出他的灵气与书写意味来。其创作始终秉承传统的具有不可重复制作性的“写”字方式,兴致所至,提笔即写,见名联佳句辄手抄笔录,对制作拼接等现代创作手段统统不屑一顾,心性随笔流淌。他的行草书最能打动人的是满纸的磊落之气,一种自信、洒脱、放逸之气,颇有民国书人遗风在。
诚恳地讲,李佳的书作还是“白璧微瑕”。因近年来杂事相扰,又值毕业临近,诸事繁冗,心绪受到影响,作书时带些许躁气,又因其笔速飞快,有“伤于迅捷”之瑕,要追求点画线条的细微变化和疾不失厚,应在节奏的轻重缓急的恰当把握上再细细探求。艺术创作心态非常重要,康有为有联曰:“十年事读书养气,万里游大海广川。”养气即养浩然之气,养万难齐至我自岿然不动之气,此意于李佳、于我辈皆当共勉之。(李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书法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