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国当属清醒理智者。他各体皆能,还兼善篆刻、绘画,亦能属文,清新可读。董伟国是特别有艺术感觉的人,盖因他的爱好颇为广泛,凡与艺术沾边的事情几乎都有涉猎。杂学对于有的人而言,往往博而难精,似乎样样都懂一些,实则样样稀松平常。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磨砺和积累,不仅不会在众多爱好中空耗岁月,反而能够从中提炼出难得的精华,进而成就自我。
董伟国无疑就属于后者,他在自己的诸多爱好中玩出了个中滋味,而且越来越有格调和品位。尤其是在书法方面,他搞出了大动静,从家乡一路走来,走向全国,一跃而成为当今书坛中青年书家中的佼佼者,实属不易。
董伟国的小楷取法于晋、唐、宋、元诸家之间。Cdn-wwW.2586.WANg作品隽秀典雅,用笔精到,点画应规入矩,并适当吸收了魏碑书法结体灵活多变之特点,章法错落有致,疏落散淡之中有一种稚拙之趣。其大篆作品用笔雄肆大气,结体欹正相生,章法富于变化,古趣横生,韵味十足,颇为可观。看得出来,他对传世大篆经典作品,诸如《石鼓文》、《散氏盘》、《大盂鼎》等是下过一番工夫的。能够在大篆上有所作为的人,在隶书、行草方面必会有高古奇崛之气象。董伟国的隶书作品便有这样的特点。他不仅对汉隶经典如《张迁碑》、《石门颂》等深加研习,还能自觉地将大篆的笔法和艺术感觉引入到隶书作品的创作中来。因此,董伟国的隶书就少了许多当下展览中隶书作品的通病,没有刻意去摆弄点画、经营结构,而是在自然体现汉隶经典风貌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抒写自己的情怀,时代精神也在这种不经意之间得到了适度的张扬。
董伟国的隶书写得比较纯正,经典汉隶所应该具备的那种古朴典雅、雄放大气之感流溢于他的字里行间。这说明,董伟国对汉隶本质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具备较好的把握和体现能力。顺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将来他必然会有更大的体会和收获。
草书也属于董伟国的强项。其草书在取法上以“二王”为本,顺流而下,对唐人特别是张旭、怀素之大草和明清诸家用功颇深。故而,董伟国笔下的草书作品既有晋人草书的简约,又有唐人草书的狂放,也有明清草书的奇崛。用笔丰富多变化,墨色苍润复滋华,气韵畅达而不流于轻飘,线条凝练而不迟滞,笔墨飞扬而不狂乱。特别是他在收放关系的处理上颇具匠心,章法的疏密搭配也很合理,综合起来产生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优秀的草书作品一定是境界高、气象宏大的。要做到这一点,取法是关键,能否智慧地摄取传统经典草书的精髓尤为重要。那种不合古法而一味逞强使性地纵横涂抹与草书的本质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狂草的动感是必然的,但静穆之气却不易得,动易得而静则难求。要解决这个矛盾,仅靠技法的训练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养的支撑。董伟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不足,也明白曾经追逐潮流的局限,因此,他在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而我也坚持认为,一个能把尊重传统和大胆探索紧密结合起来的书家,若要成就大才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