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闻碧潭上,春晚紫藤开。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唐李德裕《忆新藤》)古代诗人多有吟咏紫藤的诗作。紫藤历来也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我的大部分作品也是以紫藤为创作题材的。
每年初春,我都要外出写生。我发现,紫藤茎附岩攀缘,龙盘虬绕,刚柔相生,老枝如铁,粗可盈尺,细蔓如丝。宋代张翊的《花经》中记载:“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状,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四月上旬,紫色的藤花相继绽放,千串万串藤花瀑布似的披在藤架上,有的似紫色的云彩,有的像白色的雪花,香气四溢,颇为壮观动人。
在创作《春色满园》(见附图上者)时,我只选取了一种题材———紫藤,表现藤花开放于万物复苏的春天。cdN-wWW.2586.wanG我用夸张的形式突出表现藤花,给人带来春天的蓬勃气息。而在创作《春色》(见附图下者)这幅作品时,我把紫藤和迎春花画在一起。虽然它们其实并不在同一时间开放,但这两种题材在一起能更好地表现春天的灿烂和朝气。
构图上,我的作品常采用满构图的形式,画面四边向外伸展;而作品内部留有一定的空白,有一种向外的张力,有恢弘、博大的感觉,也有深远的层次感。古代画论中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论。潘天寿也说:“无虚不易成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作品《春色满园》采用中间密、两边疏的构图方式,在中间密的地方又留有较多细小的空白。在作品《春色》的构图上,我采用的是上部密、下部疏的构图方式,力求使上部体现“密不透风”之感,下部追求“疏可跑马”之势。作品上部,我只留了一处小空白,求“密中有疏”之道。两幅作品的下部各画有两条黑色的金鱼,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同时给人无限遐想。
用色与黑白对比上,《春色满园》的叶子用淡赭绿色,和深紫色的紫藤花相映相谐。《春色》中的叶子和衬景迎春花都用黄色,和主景紫藤花形成对比。两幅作品中,叶子都画得很少,因为它只是陪衬。国画作品中,有物象之处是“黑”,无物象之处是“白”;黑即“实”,白即“虚”。虚实对比,才能体现主次、突出意境。两幅作品构图紧密,但在“密”的地方留有空白,借以破“实”,求得凌空的变化,因此虽密却不会使人感觉压抑。作品《春色满园》左侧留白少,右侧留白多,空白的形状也变化多端,求参差不齐之感。留白的地方可以为天空,也可以为水,任观者想象。
绘画处理上,两幅作品中的藤花用没骨法,突出表现了墨、色的干湿浓淡和线的流畅变化;藤茎用双勾法,力求体现它的沉稳、苍劲。
这两幅作品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疏密相用、刚柔相济等手法,适当进行了夸张变形,应该说收到了生动、蓬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