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金农的《药师佛像图》

\
 

  东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南朝宋末,天竺菩提达摩来华传授禅法,之后历经慧可、僧王粲、道信、弘忍,到唐代慧能创立南宗顿悟说,编成《六祖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此,南宗逐渐成为禅宗正系,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禅宗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又体现一种人生境界,强调人对环境的心灵感悟,并通过自我实践掌握真理、真正认识自我。其修行方法为禅定,即“安静而止息杂虑”,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兴起后,其“意境说”、“顿悟说”、“自我论”等被引入绘画中,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唐代王维最早将意境、诗境、画境融为一体,成为文人画的开山祖。宋以降,涌现了梁楷、陈洪绶、金农等禅画大家。金农的《药师佛像图》用笔古拙、意造其妙,是其佛画的佳作之一。
  
  《药师佛像图》为绢本设色,纵124.4厘米,横87.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CdN-www.2586.WanG此图款识“杭郡金农图画”,钤“金农印信”朱文印。药师佛,具名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载,此佛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病,消灾延寿。金农没有因袭陈规,将药师佛描绘为端坐莲座、仪容庄严、受人顶礼膜拜的仙界如来,而是绘成仿佛刚从“云深不知处”采药归来、一心行医的凡间药师。画面上,一株古树扎根岩隙,倚斜凌空,树冠虬曲,倔强盘旋,枝叶上展下披;巉岩险峻,怪石嶙峋,中间有一拱洞;药师佛坐于溶洞蒲团上,颌部倚伏左臂,闭目养神,右肩袒露,手持拂尘,静候洞外小童推磨碾药。此画匠心独运、构思奇特,营造出巉岩陡立、古木参天、远离尘世、幽深宁静的境界。药师佛神态安详,超然物外。此情此景,将画家的诗心禅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金农在《佛画题记》中云:“余年逾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此身虽属秽浊,然治清斋,每当平旦,十指新沐,熏以妙香,执笔敬写,极其庄严,尚不叛乎昔贤遗法。”他五十始画竹,继而画梅、画山水、画马,生命最后几年转向画佛,并以画佛为终结。据此推测,《药师佛像图》许是其70岁以后所作。这位身处社会底层的落魄文人,一生坎坷,命运不济。尤其是乾隆元年应荐博学鸿词科落第,击碎了他“兼善天下”的梦想。之后,其爱女和妻子先后去世。其晚年寄寓扬州天宁寺、西方寺,孤苦贫困。随着禅宗思想的深入,他皈依佛门,于晨钟暮鼓中诵经、画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其宗教题材的画盈溢静穆之气。此画写出了画家尘缘已了、俗念空寂的心境。
  
  《药师佛像图》是人物画,亦可称山水画,全面体现了画家的审美取向和笔墨特征。年轻时的金农,不像重诗那样重画,没有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也没有明显的师承,缺乏扎实的造型能力,但他诗文修养深厚,曾受到诗坛名宿毛奇龄与诗坛盟主之一朱彝尊的赏识。他嗜好鉴古,藏有金石文字千卷。其书法功底扎实,楷、行、隶皆擅,并吸取《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之长,自创醇古方正、雄浑厚重的“漆书”。他扬长避短,不受陈规旧习羁绊,敢于独创,意在笔先,遗貌取神,“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潘天寿《中国绘画史》)。此画以古拙线条勾出山体轮廓,山石不加皴笔,以浓淡水墨平涂,简朴中见浑雄;衣衫线条顿挫有力,具有金石趣味。画家抓住人物神态特征,将药师佛的安谧和药童的专注刻画得各呈其妙。从此画可以看出,金农的佛画既不违背前贤传统,又反对陈陈相因,主张从大自然撷取鲜活形象。其笔墨古拙,自出己意。诚如清秦祖永所言:“金寿门农襟怀高旷,目空古人,展其遗墨,另有一种奇古之气,出人意表……真大家笔墨也。”(《桐阴论画》)在明清人物画趋于衰微之时,金农的佛画探索出了文人画家重新介入人物画创作的新样式,意义不可忽视。
  
  作为“扬州八怪”中的“起首”画家,金农绘画题材宽泛,不但在八怪中,即使在当时画坛也鲜见。他的传世作品,相当一部分为其弟子代笔。对此,金农毫不隐讳。张书珩、李涛主编的《扬州八怪绘画艺术》一书认为,金农的《设色佛像》一轴为罗聘代笔:“罗聘大概是根据老师的要求,留出许多空白之处,以供老师挥洒题记。”罗聘是金农的得意门生、“扬州八怪”之一,若果真是其代笔,仍可称佳作。至于那些粗俗赝品,并不难加以识别。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