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胸怀宽大的人,笔下自然能抒写出高山、大海那样的气象。画家的艺术取向深含着他自身的气质、性格与胸怀。喜欢描绘高山和大海的画家,应该具有豪迈、大气的品格。高山、大海与小桥、流水,作为绘画题材是没有高下之分的。然而它们所体现的视野与境界毕竟不同:前者往往令人浩叹时空的偌大无涯、宇宙造化的寥廓浑茫,顿生“天人合一”之感;而后者则以其意味无穷的格局变化所产生的“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给人以惬意与亲切之感。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能令人胸襟振奋,回望寰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它启迪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宏观的视角,去把握时间、空间以及历史、人生。cDN-www.2586.wang
我看海洋画家徐生华的作品,是从他的画面中读解出上述种种的。他近年的山水画,始终把目光聚焦在高山、大海的主题上。他以水墨的方式渲染着山海苍苍、天风猎猎的动人场景,并力求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他笔下的山与海并不是对景写生,而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他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提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与技法,并进行反复的筛选与取舍,再加入主观的想象与处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艺术面貌。山与海是他创作的主要意象。在他笔下,山与海具有一种写实表现的特点。显然,画家受到了西画素描、色彩的影响,在水墨的点、线构成中渲染了色彩,用以增强表现力与视觉美感。特别是山石与大海的画法,已经不同于前人的程式。譬如山石,画家以中锋勾勒,加上侧锋反复的皴擦与墨点,增强了山石的厚度,体现出一种巍峨、雄壮的感觉。山石块、面及空间关系,则在造型与构成关系上得以突显。而画海洋,则是以渲染为主,墨与色由浓转淡,再以水纹勾、点,或以墨色直接塑造海的波涛,造成一种令人震撼的气势。
这一切,都与画家对自然和现实生活的观察、提炼有关。倘若没有对自然的观察,仅凭空杜撰,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的。多年来,徐生华的足迹遍及胶东海湾以及其他沿海地区。他悉心观察阴晴、雨雪中的海洋那变化莫测的景色,还掌握了海洋四时变化的规律。而这一切,又被他以激情的方式转换为水墨形式,从而彰显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画家自身的情怀。
海洋题材的中国画,当代少有画家为之,在美术史上亦属凤毛麟角。徐生华有志于此,并潜心探索,实属难能可贵。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嗅到了新生活的气息和时代诗情,而在笔墨、点线之间又感受到画家拥抱自然、拥抱生活的饱满激情。而画家的勤奋与努力,也必将换来艺术上的累累硕果。(附图均为徐生华的国画作品,上者为《神韵飞动》,下者为《浩瀚惊波》)
徐生华,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198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