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述钱松的山水画变革

\
 

  钱松喦的山水画艺术是20世纪中期中国山水画变革呈现出的异彩。钱松喦将齐白石“似与不似”的丹青法理运用到山水画上,取象运思、想落天外,使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由场景再现转向了情感的表现,开创了全新的境界。他的绘画运用暗喻、象征等手法,把红岩、劲松都赋予了主题思想,用山水形象来诠释人文精神,使山水境界成为伟大精神投射的辽阔空间,雄健气魄弥漫全幅。
  
  钱松喦深信传统法度大有发展的余地,并对创新有着坚定的信念。他曾言:“前无古人才是新。今天不煮夹生饭,明日就无熟饭吃。我如创新不成,开个风气,后人定能成功!”他放弃了在传统形式中添加工厂、红旗、火车的简单方法,凭借一腔革新中国画的热血,找到了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路,开掘了新时代中国画的独特意境。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延安的杨家岭和枣园、湖南的清水塘和韶山,还是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南京的梅园新村;无论是繁荣的海港建设、宏伟的煤都开采,还是喜悦的水果丰收、勤劳的割草磨镰,都释放着浓烈的时代气息。CDn-wWw.2586.WaNg《湖田新绿》采取鸟瞰式的构图方式,油绿的田地几乎撑满画面,有一马平川、咫尺千里之势。画家用传统山水画之平远法表现水乡田野,又将田地、河湖、舟帆、屋舍、桥梁等巧妙组合,使简单而规整的湖田拥有了清新的情调和时代的气息。《延安颂》拉高山体尽显巍峨,宝塔屹立山巅,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
  
  钱松喦生前将百余幅作品及无锡旧居捐献给家乡,此次展览的作品就是来自这批捐赠。展览从无锡博物院收藏的钱松喦书画捐赠作品中,甄选山水、人物、花鸟作品60余幅。这些作品涵盖了钱松喦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力图在宏观上呈现出画家创作的整体风貌。展览根据钱松喦在不同时期艺术创作的风格和主题,将展览分为“精研古法”、“独辟新境”、“复归于朴”三个板块。
  
  钱松喦早年学画,初学宋元明诸家,后专注于对沈周、石涛、石谿作品的临摹。因此新中国成立前,钱松喦的艺术面貌多以师法传统为主。在“精研古法”这一板块中,展览展示了钱松喦的临古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生活境遇的改变使钱松喦的思想和心境随之变化,同时新中国要求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并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政策,促使钱松喦对中国画进行创新,最终解决了“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难题。“独辟新境”板块集合了钱松喦这一时期以明快、柔润的笔调表现新中国建立之后山川巨变、万象更新的艺术作品。“文革”结束后至上世纪80年代,钱松喦的创作更多注重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自由抒写,革命圣地这类题材开始减少,画家开始以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颂以及对少时生活之地的怀念。因此,“复归于朴”板块多为钱松喦对造化万象的抒情之作,表现出画家晚年回归艺术本体,对山川自然壮美景色的热爱。
  
  主办方表示,作为20世纪中国画转型期的重要艺术家,钱松喦的艺术变革触及了许多中国画的本质问题,重新认识和分析他的艺术对于艺术界探索中国画的本质以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能带来诸多启迪。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