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欣赏的《芦雁图》为绢本墨笔,纵185厘米,横101.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图绘一丛芦苇、数只大雁。其中一只大雁展翅盘旋,颈后曲,目前视,意逡巡,正准备停栖下来,一种瞻望却顾之态跃然纸上。下方数只大雁栖息于矶石芦苇畔。它们或团拢一处蜷伏藏头作憩息状,或一旁静观、昂首远望,或低首觅食,或曲颈梳羽。左下一只大雁脖颈向右侧转,似与上空展翅的大雁对视,上下有着强烈的呼应效果,使画面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并且有强烈的动态感。cDn-WWW.2586.wanG此图工写结合,大雁羽毛用笔干净利落,芦苇、水草、矶石均用笔简练而显生机。画面笔势纵横洒脱,墨色淋漓苍润,具有浙派共有的艺术特征,而又自成一家。画面左上题款“海云德初”。
《芦雁图》的作者汪肇活动于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字德初、克终,号海云,安徽休宁人。擅山水、人物。初与程达一起受业于詹景宣。山水师戴进、吴伟,而更近吴伟。为浙派支流———江夏派主要画家。尤擅花鸟翎毛,用笔洒脱,自谓其笔意飘若海云,因自号海云。与蒋嵩、张路、郑文林等并称。传世作品有《起蛟图》、《柳禽白鹇图》、《松风樵话图》、《芦雁图》等。
清《徽州府志》记载汪肇“遇酒能象饮数升”。明代周晖的《金陵琐事》和清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都记叙了一则关于汪肇饮酒的故事:有一次,他误上贼船。为了博取贼首的好感,他自称善画,愿为每人画一扇。扇画好之后,众贼高兴,叫他一起饮酒,汪肇用鼻吸饮,贼见了纷纷称奇,并喝得沉睡过去,汪肇才得以脱险。汪肇用鼻吸饮,称得上是饮酒的绝技表演了。他常自负地炫耀自己“作画不用朽,饮酒不用口”。
此幅《芦雁图》正是汪肇花鸟画由工笔逐渐转为水墨小写意的典型作品之一。从构图上来说,画面上方盘旋的大雁,伸展着巨大的翅膀,是整幅画的“画眼”。此“画眼”使画面的重心在上部,似有头重脚轻之感,而左下角那只将出画面的雁,却起到“小小秤砣压千斤”的作用,使观画者不失视觉平衡,也让画面构图显得稳重、丰满起来。几枝横斜、摇曳的芦苇与大雁相互呼应,俯仰有致,穿插有情。作品以大雁、芦苇带活了画面,又以杂草、半边坡石增强了画面的厚重质感,使整幅画面动静结合、生动有趣、自然天成。画中芦苇线条书法用笔,以墨竹法写出。大雁以浓墨点出毛色,以淡墨烘染衬出轮廓,只在嘴、爪上略施浅黄。雁的头部以淡墨敷之,再点以浓墨。雁的嘴与眼可谓画中的精工求形部位,嘴部线条劲挺有力,以“硬”的质感强化物象。雁羽、芦苇叶、矶石上,几点浓墨较为抢眼,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虽然画风介于工写之间,但正所谓小写意中透显大写意风格,粗重的线条与洒脱的运墨表露了作者豪放不羁、飘若海云的画风。
清代花鸟画家边寿民以泼墨法画芦雁,一生作“芦雁图”无数幅。其笔墨挥洒自如,浑厚中饶有风骨。边寿民多幅“芦雁图”的构图与汪肇此幅大同小异:一雁飞翔上空,数雁栖息于下。我们单就汪肇此幅《芦雁图》与之相比,可以明显看出汪肇此图工写结合,用笔较之边寿民泼墨写意法略显谨细,较之汪肇其他花鸟画粗简放逸之画风亦有所不同。两人都善于写生,对物象观察细微,所绘大雁的形体、姿态均生动自然,都能巧妙运用墨色层次的变化来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可以说,二人画芦雁各得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