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高吟真足乐 独醒亦何心
  明代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前期浙派院体的写实风格和纪实主题,以戴进为首的浙派画家在所有宫廷画家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也影响了其他宫廷画家如谢环、倪端、朱端、刘俊等。这一时期,写实性的人物画和帝王游乐图成为明代宫廷绘画的主流,宣德年间宫廷画家商喜所作的《明宣宗行乐图》即为当时的佳作之一。

\
 

  至明中期,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家群,除漆工出身的仇英外,都把文人写意花鸟画粗放、清逸的笔墨生动地转化为意笔人物。文徵明、唐寅等把对人物画的兴趣集中到仕女画上。他们的工笔人物画追仿了宋代院体画风,使吴门人物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

  明末,人物画流派纷呈。浙派的粗笔人物画和吴门的写意人物画在技法上进一步趋向于意笔人物画。他们强调线条的写实作用,行笔劲利迅捷,有如书法之行、草。徐渭的大写意人物代表这一派的画风。明代肖像画在人物画中较为发达,民间画工中尤多写真能手。至明代后期,肖像画更有发展,曾鲸为其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他的肖像画重墨骨,即在用淡墨线勾出五官轮廓和以淡墨渲染出明暗、凹凸关系之后,再以色彩烘染数十层,必穷匠心而后止。CDN-wWw.2586.WAng这种画法富于立体感,可能已受到当时新传入的西洋画法的一些影响。明末最为出众的人物画家是“南陈北崔”,即浙江诸暨的陈洪绶和北京的崔子忠。陈洪绶的画风奇崛古拙,造型夸张变形;崔子忠则上追唐、宋画风,描法细致、设色清丽。他们的画风代表了明末最具个性的人物画风格。

  关于明代画家祝天裕,《越中历代画人传》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天祥弟。善画,艺与兄同。”又载祝天祥:“山阴人。写生得徐、黄遗意。山水仿宋人,时出己意,上逼李、郭、马、夏,下接吴、王,异能品也。”从中能看出祝天裕画风的渊源。

  我们现欣赏的《成而行先生行乐图》,绢本设色,纵115.4厘米,横48.3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图中所绘成而行鹤发童颜、白髯拂胸,手持灵芝、盘坐于地,神态从容、气度不凡。画家用淡墨以游丝描写人物,行笔匀细秀劲、飘洒自如。衣饰线条转折流畅,似行云流水,仅在某些局部以淡墨略加渲染。周围配以湖石、丛竹。以圆润的线条勾勒出一块玲珑多窍、动势十足的湖石,再以浓、淡墨晕染,显出湖石的饱满和灵动。人物前方有一小块秀美的奇石,上面生长着数株奇花异草,不仅意喻着美好,又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几竿修竹,枝干挺劲、竹叶茂盛,向背、俯仰交错,以细劲线条双勾,颇得修竹秀劲潇洒之韵。在这幅画上,画家着力于人物面部的刻画。五官、胡须用笔凝练,“尽精刻微”,复以淡赭色晕染。这种表现手法生动地体现出成而行沉静、坦荡、儒雅、和善的性格特征。整幅画构图空阔、格调高古,极具吴门人物画情、韵并重的特点,是一幅形神兼备的佳作。左边款署:“兼山弟祝天裕写。”上、下方有申玮、吴贤勉等人题写的长跋。右侧有署名“竹村矛煦”的题诗。

  “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题材,通常描绘人物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的场景。根据中国最早的绘画著录《梁太清目》记载,早在南齐时就出现了这种题材的画作。“行乐图”也可以解释为“自己画或别人为自己画的小像”。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现存“行乐图”作品以明代宣宗时留下的居多。商喜的《明宣宗行乐图》画朱瞻基与宦官们骑马出猎的场面,属于集体肖像画性质。

  整个明代人物画展现的是明代社会的生活画面。文人画家群、宫廷画家群和无处不在的民间艺匠画家群,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他们不同但相通的审美意识和绘画主题。其中,最根本的相通之处是明代人物画家较前人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