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挂出满堂皆动色
  林良是明代宫廷中杰出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家。他打破了唐宋以来宫廷盛行的勾勒精细、敷彩浓丽的工笔风格,以酣畅淋漓的墨色、刚健豪放的气势开创了水墨阔笔写意花鸟的新风貌。林良的传世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笔下雄健、勇猛的“鹰”的形象。林良以绘鹰闻名,明代便有“国朝画者称林良,古松苍鹰乃所长”的评价。其笔下的鹰多为粗笔水墨写成,姿态或奇崛屹立、不怒自威,或展翅盘旋、英气逼人。

\
 

  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双鹰图》为绢本设色,纵129.4厘米,横75.9厘米,右侧款识“林良”。图绘老树桠杈、落叶将尽,秋风瑟瑟中,一对苍鹰交错栖息于苍劲的树枝上,目光凝视远方,神态冷峻、造型生动。画家先用干练的浓墨以干笔准确地皴点出双鹰翎毛的结构,再以浓淡渐变的阔笔画出正羽和尾羽,落笔沉着有力、层次分明;然后施浓墨加强羽翼,使之更具坚韧性;以焦墨勾喙和点睛,凸显出雄鹰的赳赳气势;鹰爪用淡墨略晕,勾勒锐利、坚实。画面写意感强而又不失形似。作品虽是用墨笔画成,但鹰羽的质感以及鹰爪的韧性却表现得十分逼真,喙、目、爪等细处的刻画及尾羽的排列次序等均一丝不苟,可见林良作品于放逸中寓法度之特点。cdn-wWW.2586.wAng相对于双鹰而言,老树的画法更加奔放,富有力度和节奏。如此粗细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使粗者更见其粗、细者更见其细,加强了整体浑然统一的效果。

  在中国文化中,随意游苍穹、翱翔搏长空的鹰,一直都是勇敢、自由、高志的象征。鹰作为猛禽之首,被林良反复表现应有原因可寻。首先,从气势来讲,鹰威猛、雄强,其羽翼之硬度与力度、翅羽展开之舒张开阔都很适合林良刚猛、放纵的笔法气势。其次,从具体造型特点来说,鹰的体量较大,其形体与翅羽的排列适合林良一气呵成的写意笔法。同时,林良的作画习惯倾向于绘制形体较大的鸟禽。清代张庚《图画精意识》中说到林良曾画春、夏、秋、冬四巨幅,“每幅必以两大鸟为主”,指出林良绘制鸟禽造型的惯用方式,而猛禽之首的鹰则十分适合林良这种造型习惯。然而他的水墨写意画,亦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所绘扬逸造型仍很准确,在一抹阔笔中也时时补以较细勾勒,以呈现轮廓。此外,鹰的色彩比孔雀、凤凰等更简单,黑白二色的对比自有一种冷峻气质,较为贴合林良的水墨表现。明皇室对鹰的刚猛、雄健的欣赏也是林良创作大量鹰的形象的重要原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欣赏具有力量感的鹰隼类猛禽,曾作《秋鹰传》、《晴鸢风说》来塑造鹰等猛禽的雄健形象。鹰之雄健、刚猛正与朱元璋的尚武气质相符合。

  林良创作的鹰、枯木题材与其雄强、劲逸的笔墨相融合,形成让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影响久远。其后,以宫廷花鸟画著称的吕纪初学绘画时即仿林良,“凡纪所作,多假书良名”。吕纪入宫之初也多有林良笔墨写意一路的画风,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残荷鹰鹭图》。实际上,明代中期以后的文人花鸟画家亦多吸收林良画鹰的特点。如故宫博物院藏的王乾《双鹰图》,鹰的形体、布局、笔法、气势都极似林良的这幅《双鹰图》。此后,明末八大山人的鹰画从鹰的造型到笔墨都与林良有着明显的相似,只是他把林良豪迈、奔放的艺术表现凝结在点滴如冰的苍凉、悲凄之中,显得极其圆浑与蕴藉。现代画家齐白石、李苦禅等有关鹰的艺术创作都体现出对林良技法的借鉴,只是更加洒脱、飘逸。

  经年日久,林良的《双鹰图》依然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灵动的笔墨功力和深厚的文人修养。时至今日,面对此作,我们依然要感叹“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