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从,芜湖(今属安徽)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cDn-WWw.2586.WanG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梅主人、于湖渔人、钟山老人。个性耿直、刚烈。崇祯十一年(1638)参加复社,抨击黑暗政治势力。入清后,拒绝做官,或闭门读书,或游览名山大川,寄情诗文、书画。传世作品有《西台恸哭图》(写宋末谢翱登七里泷西台恸哭文天祥)、《仙台楼阁》轴、《秋山行旅图》、《梅花图册》、《云台疏树图》等。
萧云从74岁时所作《黄山松石图》(上图为作品局部)是其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之一。此图为纸本墨笔,纵47.5厘米,横490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作展现了黄山松石特有的风姿。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淋漓恣肆的壮观场景。图中山石形态各异,有的像鸟,有的像兽,有的像天上飘浮的白云,有的则像海里汹涌的波涛,千奇百怪、雄奇峭拔,令人叹为观止。画家赋予冥顽不灵的石头以跳脱的生命。扎根于巨岩裂隙之中的黄山松,针叶粗短、浓密,树干挺拔、舒展,姿态各异、偃仰有致、伟岸峻峭,正所谓“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间磴道斜穿、涧水鸣湍,观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卷尾画家的长题记南唐墨工奚廷珪利用黄山优质松树资源制墨之事,盛赞黄山松石的灵气:“……君不见烧松为烟烟即云,触石而生动纷霙。千锤万炼化劲铁,煎胶捣和荆麋筋。制墨之人妙选松,松精变化为云龙。蟠绕沧溟朝暮霭,三十六叶莲花峰。巨石压松成偃盖,喷泉涤根几百载。墨为黄帝鼎中丹,幻出画师能志怪。黄山松石便是墨,一种至理非我能手莫得。”此语道出了画家绘制此作的缘由。
萧云从的山水画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他工诗文,精律历和“六书”之学,同时广涉唐、宋、元、明山水大家,学其技法,得其精华。在此幅作品中,我们隐约可见马远、倪瓒、黄公望之笔墨,用笔方折爽利,结构繁而不乱,格调高古苍润,难怪后人称道“萧子绘事妙天下”。
细细观赏《黄山松石图》,我们会发现萧云从既能汲取传统艺术营养,又能融会贯通、大胆创新,从而使作品自成面貌。他创造的横、纵、斜三种直线画法最具特色。我们不难在《黄山松石图》中找到这些线条:平稳的横线、恣肆的纵线和冷峻的斜线和谐自然地组合在一起,画面顿添无限生气。萧云从作品中的绝大部分景致都是他所见之名山大川和故乡山水。他的“太平山水图”43幅,虽采用古人画法,然所绘均是当时的景色。《黄山松石图》亦如是。
萧云从开一代画风,影响深远。他在世之时,向他求教画艺的人就很多,其中包括新安画派的开创者渐江。据说萧云从曾这样对渐江谈自己的作画感悟:“余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渐江于是结庵莲花峰下,感受烟云变幻,胸怀浩气,终于灵感激发,形成自己的“至灵之笔”,成为一代大师。此外,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传至日本,成了临摹范本,称作“萧云从画谱”。从某种意义上说,萧云从改变了日本画面貌,奠定了该国画坛主流———南宗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