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要欣赏的这幅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仕女图》(见右图)就是明末清初一位闺阁画家———倪仁吉的人物画代表之作。cdN-Www.2586.wAng
倪仁吉(1607-1685),字心蕙,自号凝香子。浙江浦江人。精通文史,兼工书画、刺绣。绘画方面,精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尤其擅画美人,被誉为李清照式的传奇人物。最出色的成就在于刺绣,能结合水墨画法,以绣代笔,活用针法,使刺绣生动逼真且难觅针线痕迹。诗歌代表作品有组诗《山居四时杂咏》。
倪仁吉此幅《仕女图》为绢本设色,纵124.8厘米,横46.7厘米。画幅上有道光戊申(1848)杜煦的题跋,左上款署“庚戌孟冬摹宋人笔意,倪氏仁吉”,下钤“吴倪仁吉之印”朱文印、“凝香子”白文印。作品描绘一位手执纨扇、侧身凝神独立、回首顾盼的青春少妇,仪态端庄稳重、温雅娴静。从凝神静思的神态、典雅绮丽的装束、亭亭玉立的身姿来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应是一位窈窕淑女。女子弯眉细目、樱桃小嘴、两肩消瘦的特征都符合明、清仕女画的审美特点。画家在用笔、着墨上恰到好处:长曳的衣裙略施白粉,线条清丽、流畅,犹如春蚕吐丝;纨扇、清荷重描细染,与素洁浅淡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发髻用浓墨重染,衬托出细嫩、白皙的脸庞和清闲、安逸而略带忧思的神态;背景以几处疏落的坡石作点缀,增添了荒凉、冷落的幽静气氛。山中之菊和团扇中的荷花隐喻了出身高洁、隐逸世外之意。
其实这种婉约、娇柔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明、清仕女题材的绘画中早已定型。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所描绘的秋风中一女子独自徘徊的景象,就是借看似病态的女子表达文人不得志的内心遭遇。倪仁吉受当时文人墨客绘画的影响也颇深。此幅《仕女图》不但表现出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向世人流露出她的内心世界。画面在构图和意境上皆与《秋风纨扇图》相似,只是略施色彩。此画作于清康熙九年(1670),此时倪仁吉63岁。画家20岁时,丈夫不幸早逝。她忍痛立嗣奉姑、采芹抚孤,生活清苦。50岁前后,画家才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尝见其《宫意图诗》云:“调入苍梧斑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思。听来记得华清夜,疏雨银缸独坐时。”可谓清绝。《金华经籍志》评论倪仁吉:“作小幅山水,近学文徵仲,远不愧赵欧波。刺绣亦精。迄今得书画片楮,珍若拱璧。”清代徐元叹《落木庵集》亦云:“倪仁吉山水,周禧人物,李因、胡净(陈洪绶妾)草虫、花鸟,皆入妙品。”倪仁吉之侄倪一膺也称她:“写声绘馨,极备其妙。”
倪仁吉在寂寞中苦度岁月。清康熙十二年(1673),已经66岁的倪仁吉因“青年失偶,白首完贞”而被建坊旌表。自从被树立了节妇牌坊,画家自由的天性和艺术生命都受到了致命的摧残。为了突出其贞洁的一面,历史有意无意掩盖了她作为艺术家的卓越贡献。其绘画、刺绣、书法、诗歌等艺术品,历经岁月变迁,湮没不少。仅从其存世的部分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其超拔的艺术成就。今天,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雾霭,发现倪仁吉的艺术成就———如她自己诗句所提到的:“雨过风留竹,凉回月吐山。”不经意间,她已经对自己的一生和艺术追求做出了完满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