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湛此幅《赏音图》为绢本设色,纵155.5厘米,横65.9厘米,右上题款:“赏音图。CDN-wWW.2586.WANG稽山严湛写寿。”作品描绘的是松下听琴的情景,笔法精妙,展现一派老莲风趣,可以媲美其师之作。初观此图,在郁郁苍松之下,一女子正俯首弹琴,主人夫妇端坐赏音,仆人侍于侧,展现出和乐融融的祝寿情景。画面中的那棵参天古松撑起了全幅的构图。巨松粗壮高大、苍劲挺拔。树身上斑斑驳驳的苔迹,像古青铜器上的翠锈,凝聚着岁月的风霜。其上华盖亭亭,郁郁葱葱,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遒劲弯曲的枝干攲斜交揖,或横空伸展,或直入天际。这种动势犹如苍龙探海、大鹏凌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簇簇松针深郁苍劲,更托显出老松蓬勃的生机。松枝间薄雾淡如轻纱,轻烟浮动,又衬出几许朦胧之美。伴着柔柔的松风弹奏古琴,更有一番别样的韵味。抚琴女子束发齐整,身着淡色衣裙,虽背向观者,但从体态可看出其投入的情状。她对面,主人夫妇并坐于石桌两旁。石桌上放置着茶点,仆人在一旁小心伺候着,可见主人身份之高贵。男主人身着宽衣长袍,一边品茶,一边安闲地欣赏着音乐。他双目凝神,似醉于弦上。妇人面容端庄清秀,身材瘦削,着白色长裙,搭配朱红色的披肩,显得高雅富贵。她手持圆扇,倚靠着石桌,平静悠闲地注视着弹琴的女子。四周松石相绕,青草依依,幽静而恬淡,似乎都沉醉于这悠扬的琴声中了。松涛树影同为知音,\(与琴声相和,与大地相融,与听者相契……琴声此时已融入大自然的旋律之中。
在中国人眼中,松树长生不老,具有坚贞的品格。霜雪降临、众木凋零,衰败萧瑟的景象更加让人感觉到生命易逝、人生无常。而松树经冬不凋,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正如唐代孟郊诗所云之“青松多寿色”。在道教神话中,松被看做不死的象征,并且是飞升天庭的通道。人们通过服食松针、松花粉、松根,以期长生不死,并通过松树的冠盖飞升成仙。以松入画,表达画家祈求长寿祥瑞之愿望。《赏音图》中这株郁郁葱葱的“不老松”不正衬托出此种含义吗?听松风、赏琴音,又蕴涵着一种东方的养生哲学。在此作中,画家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境界完满地体现出来。那棵参天古松和松下赏音人的情韵,更使观者感受到人与琴合、手与弦合、音韵与自然合的乐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恬淡自然、清微悠远、大音希声的内涵。高耸的松树全貌拉长了全幅的构图,增大了该图的空间范围,同时也增强了景物的疏密对比,正如琴音之疾徐、虚实。
《赏音图》章法有序、笔墨精妙、风格清雅、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自然造化之美、毓秀氤氲之美、古典幽然之美。在技法处理上,此图虽为设色山水人物,但不追求色彩的丰富艳丽,淡雅的色泽与琴之古朴相应,体现了文人绘画所追求的淡逸清远的情趣。作为陈洪绶画风的忠实继承者,严湛力求古意。作品中的山石、树木用细劲、尖峭之笔写出,勾、皴、擦、染相结合,丰富而有层次感。树身用浓墨勾勒,以淡墨中锋圈出树身凹凸粗糙的质感。松针以细笔勾出,笔笔力道爽劲,富有弹性,再以淡雅的青绿加染;山石以水墨皴染,浅绛设色,层次分明。整幅画显得清淡淳朴、古意盎然,是前人浅绛山水和小青绿山水的完美结合,颇有其师陈老莲的风范。难怪余任天曾言:“严水子画《赏音图》真迹,疑陈老莲象。”只是严湛在人物的造型处理上稍显生拙。图中的人物衣纹劲逸,线条流畅,人物面部及服饰略施白粉,衣服上敷以朱砂,设色古雅,颇具陈氏风貌;但所画高士及仕女夸张变形不够,在形体的刻画上还较拘谨,以致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不够深入,不能充分烘托出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所以稍显韵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