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枯笔淡墨写就苍润华山
  戴本孝(1621-1693),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前休子,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能诗,擅篆刻,工山水。性喜交游,与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性情高旷,一生不仕。父戴重,精研理学、文字学,工诗文,注籍复社,文章、气节名重一时。

\
 

  顺治二年,在太湖与清军战斗中,戴重被流矢穿胸,归后绝食而死。此事影响了戴本孝一生。

  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戴本孝是颇具影响力的画家。按其绘画风格,似应列入“新安画派”(后世所称之“黄山画派”)的行列。除“新安四家”的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和渐江外,程邃、戴本孝可谓“新安画派”之集大成者。“新安画派”的画家们以造化为师,是元、明以来的文人画正宗。他们在政治上消极遁世,不食周粟;画风简淡疏远,格调高旷野逸,意境荒寒萧疏,具典型的遗民情结。同时,受到徽州民间版画艺术的影响,画中带有浓重的抽象装饰意趣。

  《毛女洞图》(见图)是戴本孝描绘华山毛女洞景色的一幅作品。CDN-WWW.2586.wANg该图为纸本设色,纵137.1厘米,横63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作为竖幅,构图呈正三角形,虽然空寂疏旷,却显得端庄稳重。图绘峰峦坡崖,危壁上望亭高建,山谷中峰石蜿蜒,松亭磐石,别有洞天。又有泉瀑飞流直下,佳木参天,使观者领略到一处格调清旷、意境优美的山水胜景。整幅画强调虚实对比,线条细劲而沉着,墨色淡而不薄,笔墨干中见润。山石、树木以渴笔皴线勾勒,脉络清晰,但又生出“最分明处最模糊”的追求,展示了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以及高逸出尘的笔墨意趣。作者用枯笔焦墨,却能枯而不燥,把华山的苍润俊秀以及变化微妙的山川丘壑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左上款题:“秦女玉姜避秦,携琴入华山,遂得道,惟饵松叶,遍体生毛,琅书所谓‘毛女’者是也,至今人尚有获见之者。太华北斗坪有毛女洞,巉峻深窅,尘迹罕至。余尝坐对图之,因囊以归。丁巳暮春,子琪道兄将为其北堂寿,门人请临其意。迢迢谷本孝识于碧落精庐。”下钤“鹰阿山樵”、“戴本孝字务旃”二白文印。

  毛女洞在华山主峰西北毛女峰上,为一天然石龛,就龛建庙,供毛女彩绘坐像一尊。传说这里是毛女隐遁栖身处。据《列仙传》记述,秦始皇在陕西临潼的骊山为自己修墓,把一些宫女挑选出来做殉葬品。有一位名叫玉姜的宫女幸运地逃了出来,躲到了华山。在华山,她遇到了名为谷春的道士。谷春教她食松叶、饮泉水。后来玉姜姑娘体生绿毛,行走如飞,因此有了“毛女”的称呼。到了西汉年间,毛女的年龄已超过170岁,居住在此的几代山人都曾见过她。当夜深人静时,人们似乎可以听到毛女洞传出的如泣如诉的琴声。

  戴本孝自幼勤习语文、字画,中年遍游全国名山胜水,留下了不少以黄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亦有不少表现华山的作品。其画风深受萧云从和渐江的影响,兼有萧的苍润与渐江的清逸。他擅用干笔,格调松秀枯淡,墨色苍浑,构景空疏,近于元人的体格,石涛的早期山水画曾受到他的影响;山石常以枯笔勾勒,极少点苔。他重视“师法自然”,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戴本孝曾遍学各大名家,晚年作品大都结构自然、笔少境多、险而不怪、平而有味、淡逸高雅。其传世作品有《望天都峰》、《炼丹台》、《登莲花峰》、《山谷回廊图》、《峻岭飞泉图》等,著有《前生诗稿》、《余生诗稿》等。

  戴本孝的绘画风格得到了人们的较高评价。张庚说他“山水以枯笔写元人法”;秦祖永谓其“山水擅长枯笔,深得元人气味”;李玉棻称其山水“山树模糊,意境深邃,枯笔高旷,当于品外求之”。而戴本孝对于“最分明处最模糊”的笔墨辨析关系的论调,最为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所激赏。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