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工细劲爽 流畅苍浑

  清初“四王”是一个先被捧上天,后又被唾弃,现又重获人们认识其价值,形成史无前例反差的艺术群体。有清一代,“四王”受到极度推崇,被奉为正统楷模。但及至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情况却出现了大转折,“四王”被激进人士视为腐朽、没落、保守的典型,阻碍中国画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让中国画走入衰败的罪魁祸首。革命的先驱、艺术的外行陈独秀就曾否定说:“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又说:“像这样的‘画学正宗’,像这样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
 

  “四王”的艺术价值得以重新被人们认识,其作品在艺术市场再度广受追捧,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这时人们在重新梳理中国画发展历史的过程时,用艺术的眼光(而不是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四王”,看到了其承前启后、独具中国文人意象绘画美的艺术魅力。cdn-wWw.2586.WANg王翚“集其大成,自出机杼”的艺术修养和“借古以开今,化古而为我”的绘画技巧,也广受传统绘画爱好者的青睐。我们这里欣赏的这幅《寒山欲雪图》(见右上图),就是这位集“画圣”与“大毒草”于一身的王翚的代表作。

  《寒山欲雪图》为纸本墨笔,纵75.8厘米,横3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图是王翚仿北宋燕文贵同名画而作。画面上,萧索的暮色里,欲雪而寒的山峦树石被披上一层寒气逼人的冰霜;林木枯萎、树叶凋零后,山间失去了往日的莹莹绿色,寒风中的树枝似在瑟瑟颤抖;掩映于山间、溪畔的屋宇,也寂静、冷逸,连溪水仿佛也停止了流动。全图景致清幽、宁谧,气氛肃杀、寥落。图中的画法工细劲爽,行笔流畅苍浑,水墨留白的技法充分再现了当时山寒欲雪的特殊意境。本幅左上方作者自题:“仿燕文贵寒山欲雪图。”款署:“岁次癸丑中秋,石谷王翚时在润州鹤林寺之杜鹃楼。”下钤白文方印“王翚私印”,图左下角钤“松阳剑村氏图记”朱文长方鉴藏印。“癸丑”即康熙十二年(1673),王翚此时42岁,正是“集以大成”、“声名惊爆海内,远近丐求者,户外屦满”(王时敏题王翚仿古册页语)之时。艺坛前辈吴伟业更是讲出了“石谷,画圣也”(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之句。此时他的仿古之作,已是以自己的视角、用自己长年实践的笔墨样式来阐述、发挥。因而,此作不仅仅有“燕家景致”,还带有他自己的风格特征,可以说是他“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实证。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一个艺术法则,所以王翚的“仿”其实是如王原祁所说“画须自成一家,仿古皆借境耳”。他借的“境”不外乎境界、意趣、章法、笔墨、程式等,有时多取、少发挥,有时少取、多发挥,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成一家”。此图系石谷中年所作,观之当属“多取、少发挥”一路。而其晚年之作就以“少取、多发挥”为主了。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出身文人世家,祖父王载仕、父亲王豢龙均善绘画。自幼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二十余岁即具有相当的仿古能力。后为王鉴赏识,收为弟子。又转师王时敏,得以临摹古画真迹。40岁后,画艺即臻成熟,成为一代大家。对宋、元名家技法体会颇深,但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取。作画严谨苍浑、功力深厚,并长于青绿设色,明洁秀丽。运笔构思,迥非时流所能,为“虞山画派”之宗主。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为清初“四王”。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