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识骥非观表 察精自写神
  关于伯乐相马的典故,可谓由来已久。传说,天上管马匹的神仙(掌马星)叫“伯乐”,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善于鉴别马之优劣的人称为“伯乐”。首先被称作“伯乐”的相马师是秦穆公时人孙阳。他受楚王之托购买日行千里的骏马,跑了好几个国家都没有找到,却在返回齐国的路上发现了。那是一匹正拉盐车艰难上坡的瘦马,累得呼呼喘气,然而孙阳一靠近,瘦马便突然昂头瞪眼,大声嘶鸣,似要倾诉心声。孙阳定睛一看,断定这是一匹千里马,便很容易地从嫌马吃得多而不中用的车夫手里把马买来,献给楚王。楚王嫌其瘦弱,孙阳则建言精心喂养。不出半月,此马果然成为日骋千里之良骥,沙场征战,立下大功,颇得楚王喜爱,孙阳也因此更受敬重。韩愈大概有感于此,曾撰写著名的《马说》(原题《杂说四》),暗喻不可以貌取人和伯乐尤少的道理。另一则典故“九方皋相马”更发人深省,大意是:秦穆公问伯乐孙阳说,您年老了,可有相马的接班人?孙阳推荐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归来,说找到了。秦穆公问是何模样,答曰是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使人查看,却见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便责备孙阳推荐的“高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不知。孙阳反而惊叹、佩服地说,九方皋径直看透本质而忽略表面的东西,这种相马法(本领),比千里马本身还宝贵。事实证明,此马果然是珍贵的千里马。

\
 

  这里赏析的周珣《相马图》(见上图),绘有不做夸张的黑色公马,表现的应是九方皋相马之事。cDN-WWw.2586.wanG此图为绢本设色,纵165.9厘米,横24.2厘米,上有“嵩山周珣写”楷书款,下钤“周珣之印”白文印和“崑来”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般来说,花卉画家可不画山水、人物,山水画家可不画花卉、人物,但人物画家往往兼作花卉、山水,因为人物需要活动场景,以山水或花鸟做烘托可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深化主题。当然,景物不一定越多越好。周珣显然也善画山水。此幅《相马图》中,一棵挂藤参天古柏属于山水科常表现的题材。为什么画古柏呢?古柏可证岁月之深、路途遥远。这反映出九方皋为寻千里马不辞辛苦,甚至到了人迹罕至之地。周珣细勾妙染,在长方形画面左下方、巨大的古柏下,横向画一匹黑马,与纵向大树形成变化与对比。人物与马形成交叉,被马身遮去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强调突出脸部的刻画。马不太魁伟,但颇见光洁劲健的皮毛骨骼,鬃短、耳锐、颈活、背光、腹绷、臀硬、尾顺、蹄小,阔目漆眸逼视观众,默不作声,似在审视世人有无“识相者”。九方皋则从马的头部往后仔细察看筋骨肌腱,恰好马的右侧后腿正在翘蹄。九方皋背牵缰绳已将马驯服,叉步以显老练态势,自信的观阅表情里充满神秘和睿智,似乎心里在说:“就是它了!”

  从画技上看,周珣勾、皴、点、染十分精到。勾能表现对象之健爽韵律,皴能见物之苍劲质地,点能积柏、藤、苔、草之厚重与古意,染能显凹凸及丰富的过渡层次,加上几抹流云,使画面气息更为高古、淳厚。周珣突出水墨精绘之长,所作主体并不张扬,设色淡雅,人物面部之暖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相马”之“相”的关键所在。其他都是围绕“相”的情节展开。当然,笔者认为,如果马身再大一些,腿再长一些(快马腿皆长),会更显不凡。

  周珣(1649-1729),字崑来,上元(今南京)人。工人物、花卉、龙马等,是清初涉猎较广的画家。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