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玄虚”与“直观”的叠加
  在传统画史上,表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孔子语)的隐逸题材的山水画不可胜数。以“溪山高隐”为题,举其荦荦大者,就有元代吴镇、清代王原祁和钱封诸家。若是再扩大一下,“溪山”和“归隐”关联的作品就更多:元代有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明代有唐寅《溪山渔隐图》、吴彬《溪山绝尘图》、王问《溪山隐居卷》。明清之际以“溪山深秀图”为题的有明之赵左、清之王翚。画家借笔下形迹以写胸中“清世一般为隐逸”(宋魏野诗句)的出尘之思,山水草木都传递出人格意义:深山大川增广神思,茂林修竹以喻清幽,淙淙溪水抒写雅韵,挺拔松柏更显高节……
  
  在如此画迹众多而题旨统一的作品中,清代钱封的《溪山高隐图》(见图)汲取前贤和同侪优长,融入自家风貌,从而“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清笪重光语)。

\
 

  此作近景是两株苍劲、葱郁的松树,远景是伟岸、雄奇的峰峦,山涧有瀑布直泻千里,山坳有茅舍置于其中,山脚溪流环绕,高士树下倾谈……画面左上方款署:“癸酉永夏,法荆、关意于自馀轩。CDN-WWw.2586.WANg若耶溪钱封。”下钤“钱封之印”朱文印、“轶秦氏”白文印。“癸酉”为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

  钱封,生卒年不详,字轶秦,号松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中过秀才,隐居西湖。他崇尚大朴不雕的“童心”,年过花甲还取老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之意,自号“若婴孩”。正因为他品格超迈、饮誉一时,风雅之士都乐与交往。钱封擅作山水,亦能刻印。他所作山水落笔高古,烟霞出没,峰峦隐见,一派绝尘之态,《浙江通志》、《广印人传补遗》对此都有记载。钱封存世作品不多,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的《溪山高隐图》为其代表作品。

  国画不像西方绘画那样受到“具象”的母乳哺养,类似科学发展的“解题”过程;而是受到观念文化的终身制约,有可能将“旁涉”或“通晓”的有限实践感知放大为“澄怀味道”、“探颐钩玄”的超迈思致。正如徐建融先生所言,传统国画通过人格力量、从艺态度、审美趣味的领悟,趋向不可言传的玄虚境界;又通过图式风格、操作技巧、形式法则的修炼,趋向具体而微的直观境界。钱封的《溪山高隐图》即有如此魅力,表现出“玄虚境界”与“直观境界”的叠加图像。

  钱封行吟西子湖畔,自饶“古雅气润”的江南韵味。尽管元、明、清三代的政治重心系于北方,但随着南方日益成为经济重心,仓廪充实带来文艺繁荣,因而使江南文人画亦成为众望所归。如果说元代赵孟頫力倡“古意”,为江南画风之“首”,那么明代的吴门画派就是其“腰”,而清初“四王”可称“尾”(其后则为余绪)。钱封无疑也在这一序列之中。他通过静穆的画风,追求品位的雅逸,寄托人生的志趣。只是较之上述诸家,其声名不够显赫。

  但是,一如钱封自言,《溪山高隐图》“法荆、关意”,亦即取法北宋荆浩、关仝的北派画风,“南韵”之外,兼重“北格”。此画和“荆、关”山水一样,都以丰富饱满的“全景式”构图见长,且笔墨多变、青绿设色、色墨相融、层次丰富。他擅用皴法,山头点苔,山石少皴,间以短披麻皴增益体积。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给人以突兀震撼、高山仰止的感受。正如西方美术史家温克尔用“伟大的静穆”概括古希腊雕刻特点一样,在钱封作品面前,我们同样对山川造化的神奇雄丽满怀崇高敬意,而且能感受“岩穴之士”淡泊宁静之中蕴涵无穷智慧的境界。而这一“玄虚境界”正是由崇山峻岭、飞瀑鸣泉、屋宇翼然、虬松劲舞、溪流潺潺的“直观境界”映照而出。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