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欣赏的蓝深《雷峰夕照图》(见图)为绢本设色立轴,纵179.8厘米,横47.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雷峰塔,又名黄妃塔、西关砖塔,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此塔是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而建,故初名“黄妃塔”;因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初建时,飞檐重栋,雄伟壮观,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民间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西湖上亦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身金碧辉煌,塔影横空,与落日相映生辉,别有一番情致,故被称为“雷峰夕照”。cDn-WWW.2586.WANg至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其后塔基砖又被迷信者连连盗窃,致使塔身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此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不过,雷峰塔之所以远近闻名,应该还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着很大的关系。蓝深生活于杭州之时,雷峰塔已遭火焚,只残存塔身。其外壁因受火而呈赤色,夕阳斜照之下,一派苍凉凝重,倒是另有一种意趣。清朝许承祖就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孤峰斜映夕阳红。”而观蓝深所写此塔,虽已无飞檐壮观之势,色亦赤红,颇有“赤城枉霞”之意。然其塔似还完整,并无兵火之痕迹与坍败之态。想来这应是蓝深怀古遥想之作,非他其时所见之实景,乃有艺术之加工也。
在该图中,蓝深绘山掩寺宇、塔影横空、杂树林立、乱鸦飞鸣、溪平如镜、渔父归舟;笼翠之山色以螺青烘染,石骨则用赭笔勾罩,表现出一种苍烟暮霭的夕照情景,极富有诗意。其构图似有取法黄子久之处,而笔法皴染多继承其祖父蓝瑛的画法并有所变化,然似雄健不足而秀润有余。如黛远山的旷远缥缈、寺塔云烟的幽深静谧、渔港村舍的朴实无华……无不展现出此为可隐居、可游历之绝佳去处。特别是那两位点活全图的舟子,更是拉近了尘世与仙境的距离。于画幅右上方,蓝深自书款曰:“雷峰夕照。仿黄子久画意。蓝深作。”下钤“蓝深之印”白文方印、“谢青”朱文方印。画左下角有“海昌钱镜塘藏”朱文鉴藏印一方。此图作者虽自署“仿黄子久画意”,然观之却实属清初“武林派”的艺术风貌,特别是其勾皴、渲染与树法,完全是其自家成熟之面目也。
蓝深的传世作品还有康熙十五年(1676)作《山水图》扇,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二十三年(1684)为禹之鼎《云林同调图》卷布景,松石、流泉甚显祖风,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秋禽图》轴构图奇诡,兼工带写,设色艳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垂钓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