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当代书法:去伪存真请循其本
  本来,古代书法和当代书法不应该有本质的不同。但从实际来看,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的确又存在很多不同。准确地说,不是不同,而是差距。
  
  在我看来,书法就是书法,不能以古代或当代来区分其不同。我向来十分反感讲所谓的书法的时代性。书法的时代性其实是一个十分功利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逻辑混乱的问题。比如,过去的书法都十分讲究书卷气、文人气,而今天的书法家已经不再是文人了。那么,我想问:当代书法还需不需要书卷气、文人气呢?如果今天的书法中还有书卷气、文人气,那么是不是就不具有今天的时代特征了呢?不管你回答是还是不是,你的逻辑其实都是很荒唐的。所以,在我看来,书法的时代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说实话,我至今也没有搞懂什么叫书法的时代性;我也没有搞懂那些成天宣扬所谓的书法的时代性特征的书家们,究竟他们的书法写出了怎样的时代性。我只知道,他们的书法与古代书法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审美风格的不同,而是文化内涵与文化品格的不同,准确地说,是文化品格的降低甚至消泯。
  
  也许还有很多人会说,书法就是有时代风尚的。你看,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朴”,这难道不是书法的时代特征吗?这当然是一种时代性审美特征。但这种时代性审美特征只是各个朝代的不同,而非当代与古代的不同。不能以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与朝代之间有审美差异来代替今天与古代的时代差异。CDn-WWW.2586.waNg当然,今天与古代的书法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概括。因为,今天的书法与古代的书法很难站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评价。说得通俗点,今天的书法在内涵和质量上无法和古代相比较,自然不能用时代性特征来作比较。比如,我们可以拿宋代和唐代作比较,从而得出一种相对的时代风尚之别,那是因为宋代起码也达到了可以和唐代相媲美的书法水准。而今天呢?我们拿什么和古人比?何况,今日之书法五花八门、风尚各异,恕我愚钝,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出当代人究竟要尚什么。我看到的是,当代人几乎尚什么的都有,什么流行就尚什么。当代人尚追风、尚模仿、尚复制、尚拼接、尚制作、尚表现、尚张扬,另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就是尚名、利、位。所以,如果一定要我说出当代书写与古代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古人之书雅逸、静穆、浑厚、古朴、典雅、庄重、自然,今人之书粗鄙、流俗、浮躁、做作、夸张、浅薄。尽管当代有些书法家号称对古代经典法帖的技法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在我看来,他们最多也只是对古人技法的浅层模仿而已,谈不上个人审美风格的构建,更谈不上开宗立派。至少在活着的书家里,几乎罕有在技法及精神高度上能与古人相媲美者。
  
  我其实极不愿意以一种简单的比附形式来区分古今书法之异同。说实话,这种简单的比附,今天的书家也一定十分反感。言下之意,似乎今人就处处不如古人,难道今人就一定要时时刻刻都活在古人的影子里?当然不能做如此简单之理解。事实上,今人当然不可能活得跟古人一模一样,今天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他自己已经回到了古代,除非他就是从古代坟墓里爬出来的。我想说的是,今天的人不管你是书法家也好,文学家也好,诗人也好,其实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写的诗、作的文、画的画或写的书法是写古人的,或是写今天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写你自己,写你自己的情感?你写的你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具有一种通感和普世性价值?这种普世性价值与古人之间有怎样的传承和变化?
  
  我曾经有一个似乎很偏执的观点叫“艺术退化论”。我经过多年的考察后发现,从古到今沿着时代往下走,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建筑艺术,无论是从艺术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艺术审美欣赏的文化层次还是从艺术格调上来说,几乎是朝着一步一步退化的方向变化的。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规律就是,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学,它的宗教祭祀功能和礼仪实用功能逐渐为审美愉悦功能所代替。由一种集体的宗教行为逐渐过渡到一种自我的审美与愉悦行为,尤其是文人艺术的自娱性,是中国中古时期的艺术区别于早期艺术史的一种基本特征。在我看来,它的文化层次是逐渐降低的。由上层化而逐渐下层化、市民化,由精英化而逐渐平民化和市场化。这种逻辑的背后必然是艺术品位的逐渐下降。
  
  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一方面,书家们都明白,要大量地临习古人、学习古人、模仿古人,但另一方面,书家们却离真正的古人精神愈来愈远。说要回归古典也好,说要表现时代性和当下性也好,其实都不是,都是一个尴尬的伪命题。
  
  当然,我这个观点只是对中国艺术史的一种整体概观,不包括其中的起伏变化。如晚清金石学与碑学的兴起,我以为就打破了“艺术退化论”这个规律,它至少打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确确实实诞生了一大批照耀艺术史的金石巨匠。这些人除了在书法上有造诣外,在学问与人格上也构建起了一座座精神大厦,如沈曾植、阮元、翁同龢、康有为等。到了现在,书法不但在一步步退化,而且在一步步丧失其底线。当代书法人甚至快要抛弃书写性这个最基本的底线了。一味地强调今人书法与古人书法、今人书写与古人书写之不同,其实是一种内在精神虚妄的表征。炫技式的展览与表演让当代书家们的表现欲望膨胀到了空前的地步,也让书法家们的自信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但这种欲望膨胀与盲目自信,却让当代书法走向了自我迷失的可怕深渊……

  敢问今人书法

  黎明中
  
  无古不成今,书法亦如此。中国书法是一种传承,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接前续后的特点。它与绘画有所不同,绘画可以“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而书法则没有“西法”因素,纯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传承性。这种民族传承性决定了书法必须继承传统、学习古人;否则就不可能“综缉遗文,垂诸不朽”,就不可能使这条历史长河经久流长,生生不息。
  
  近日翻阅《中国书法史》,掩卷静思,回首遥望,在那历史长河的潮头,钟张之绝、“二王”之妙,座座高山,令人仰止。可眼下书海,虽是人头攒动、热浪翻滚,却也是乱象频生,令人嘘唏。且不说书家队伍的鱼龙混杂,且不说忽悠炒作的甚嚣尘上,且不说书法作品的良莠莫辨,只看看而今某些顶着诸如某地“主席”帽子和“得奖专业户”光环的所谓“著名”者的可怜学识及其种种表现,就足以让人悲哀、痛心,甚而愤慨!今天的某些人在书法历史长河中究竟传承了什么,我们不妨与古贤做一反思对比。
  
  从认识态度层面看。古贤对书法是珍爱无比、虔诚敬畏,可而今的某些人对书法却是玩弄有加,无所畏惧;古贤将书法视为学识修养的象征,可而今的某些人却把书法当做谋私营利的工具;古贤对前人的经验传统视如珍宝,倍加珍惜,可而今的某些人对书法传统却是弃之如敝屣,鄙视乃至蔑视;古贤善于在作书时学习、研究他人,可而今的某些人却老是轻视、妒忌甚至算计别人;古贤学练书法是为了增长才智、修身养性,从适用角度讲,顶多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可而今的某些人则是把书法当做扬名、升迁、赚钱的捷径;古贤常有以诗书为媒,邀友举行像兰亭那样的雅集,可而今的某些人却常常以沙龙、办展、办班等为名行结伙抱团、拉帮结派之实;古贤因兴趣、风格不同也有门户之见、流派之分,可而今的某些人特别是某些书协的“坐堂衙内”却以亲疏划线甚至以年龄划界,培植势力,唯我独尊,排斥异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从技法、学术层面看。古贤对如何作书有过无数论述,碑刻法帖更是难以计数,虽然论述见仁见智,碑帖种类风格各异,但大多是今人学习、研究、效法的对象。比如,孙过庭讲“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等等,都是精深的至理名言。试问今天书家,有几位能达到这个要求?比如,楷书,欧阳询总结创造了三十六法;草书,王羲之等已有法在先;行书,早有《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范本。可而今有的人却硬要不自量力地想去创造另一种新体,有些人竟敢“无法无天”地将草书写成无人能识的“天书”,将行书写成缺胳膊短腿的“残书”。比如汉简,本是入木三分的艺术,可在而今某些缺知乏识之人的手中却变成了无力、无味、无韵的残枝败叶。比如,古人讲求笔画线条、结体架构、章法布局的质朴妍美,可而今有些人却追求花里胡哨,故弄玄虚,以“花”掩“虚”。比如,古时没有正规书法组织,没有主席、理事之类的光环,除了雅集也没有什么展览、“冲刺班”,可却大作纷呈、大师辈出;而今呢,专门组织级级有,各类头衔满天飞,各种展览遍地都是,以入展、获奖为目的(实际上带有很大的忽悠成分)的“冲刺班”此起彼伏,结果呢,还是出不了大作、大家、大师。
  
  从文化修养层面看。问题的要害正在于此。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和包含着汉文字学、汉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音律学、伦理学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所以,古之先贤一再提出要“博涉多优”,只有博涉才能多优。放眼今日书坛,平心而论,虽不敢否认很多人懂这个道理,但确有一些人并不是真正从文化角度去解读、研习中国书法的,并不是以增强文化修养为目的去学书、从书的。不妨检讨一下今天的展览、评审、办班、教学,虽不可一概而论,但敢说有不少所涉及的仅仅是提笔、运笔、线条、架构、篇章、布局,如何拿刀刻字等技术层次,最多也只是注意了汉字的正确与讹误,甚至还有利用这种种机会和条件搞小圈圈的。文质彬彬,君子之风,于此难见踪影。
  
  注重文化修养,是书法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修养既可以在书法技术中得到体现,但更多、更广、更深的则是体现在“习书做人”的思想、情操高尚的人格、诚实厚道的品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综观古人的经验,文化修养的核心就是读书。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书法讲求“意先笔后”,不读书学习,没有文化知识,“意”从何来!事实证明,“未有不学而能者”,不读书学习必然心昏手迷,“妙”又从何而来!苏东坡有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黄庭坚强调“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所以结论只能是,书法书法,必须先书后法,只有先读书多读书,方可成为真正的书家,方可传承好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遗憾的是,当下又有几多人能像古贤那样十年寒窗,板凳冷坐,耐住寂寞,苦读诗书的。
  
  要说中国书法今人与古人的差异,本质的差异就在上述三个层面,而文化修养的差异又是最根本的差异。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祖业,如传承停滞,源流受阻,书法文化的长河势必断流,书法文化的长城势必断裂。如是,我们该当何罪?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