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论郭玉川书画——陈姣皎
  在为郭玉川的画作序之前总是很难把他的画与他本人建立某种联系,这本身是一种很有趣的矛盾:生活中的郭玉川留着大胡子,漫不经心又颇为爽直;而在他的画作中,又无处不流露着郭玉川的浪漫情愫和精致的本色,他的作品总是远离现世疾苦,更多的充斥着那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情趣。我想作为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早期的签约艺术家,郭玉川是作品完全的符合了浓园艺术村“平静”的宗旨,以及其专注的创作氛围。

  现在,多数出生于中国60年代的画家,关注的是形式得创新和如何在绘画中打破传统,也有甚者不惜标新立异到宣泄愤世嫉俗。近年来,所谓的“中国符号”在艺坛大放“异彩色”,其泛滥层度使得中国绘画走向了“丑、奇、狂、怪”以及粗制滥造的怪圈;今天,我们的视觉文化,更似一场闹剧,往往缺乏宁静与平和的审美,而艺术家也缺少一份沉着的创作热忱。

  在浮躁之风大起的今天,纵观郭玉川的画作,如《巴山秋惑》、《黄昏过后》、《坡地》等,那些简洁的线条和细腻的笔触,来自他早年从事的钢笔画风格的影响。在色彩的表达上,特别是他的《黄昏过后》,静穆的山野完全的沉寂,点点余晖点缀在山头,一个漫长的黑夜即将用寂静捕获观者的心,画面的蓝色就像有魅惑的力量深深的吸引着眼球,他让我想起了19世纪英国风景画大师J.M.W.透纳那种充满了痴迷于黄蓝二色的游戏(透纳引用歌德的色彩理论,他认为色彩来自光影的明暗配合,黄和蓝是色质的基础)。CDn-WWW.2586.waNg而郭玉川,我相信他并非歌德又或透纳的门徒,他完全基于本性的偏好而选择颜色成为自己表达的桥梁。然而单从技法层面来看郭玉川的作品,早在欧美的风景画派直至80年代的乡土风格,这样的表达不算脱颖而出。

  所以什么是今天郭玉川的作品保持着较好的口碑和收藏的原因?我认为他的作品最引人注目是那种真实性情感的表现,而不是纯粹用油画技法来表现真实的记忆,在这个层面上他反而避免了学院的程式化的僵化,使得作品本身最直接进入生命的真实。然而在他的画布上,不难追述出他早年严格的学院派教育的痕迹,也能看到他受到“四川画派的黄金时代”(80s-90s年代)熏陶的那种怀旧情怀。而且他的画作中总能寻觅那种传达人与自然极美结合。事实上,他追求的不只是对自然简单的模拟,而是传递着某种60年代出生的人对特定的乡土情怀的感受。每当我细细品味他的画作,心中总会莫名的升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