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盼》的艺术魅力
[ 文艺随笔 ]

  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日子里,我约好了几位朋友一同去和平南路文联住宅小区,看望著名版画家张地茂同志。

  热情好客的张夫人,早已给我们沏好了香喷喷的白沙绿茶。但像以往一样,到地茂家,先得看他的版画。走进他的版画创作室,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版画精品,浓浓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尤其是地茂那幅成名作《盼》,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紧紧地吸引着我,久久不能离开。在这幅画作里,艺术家以全新的创作理念,独特的艺术构思,浪漫的表现手法,娴熟细腻的技巧,把一位翘首遥望的少女形象定格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以玉叶般的台湾岛地图作为铺垫,千姿百态的回归大雁作为引线。恰到好处地与象征祖国大陆的一轮明月遥相呼应。画面的四周,再用翻滚不息的大海碧波作为点缀,使得整幅作品协调和谐,简洁精练,厚重大气。你站在这幅画的跟前,无需解说和点评,你会领略到《盼》的深刻内涵、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鸣和震撼。

  《盼》面世后,最早发表在《羊城晚报》上,不久便在全国走红。《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画报》、《美术》杂志等60多家主流媒体都争先刊登了这幅作品。1980年秋,《盼》首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版画展览,同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获二等奖,并先后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新中国版画60年作品展;之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Cdn-www.2586.wanG地茂还获得中国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的殊荣,并迎来了他艺术人生的鼎盛时期。

  张地茂在版画创作所取得的斐然成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人认为,他一定是受到家族的遗传基因所致。其实,他的祖宗三代都以打渔谋生,跟画画根本不沾边。地茂自幼失去父亲,年轻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三人拉扯成人,地茂排行老大,少年的他就帮助母亲打柴、挑水和照顾两个弟妹。晚上他在煤油灯下,除了完成当天的功课作业外,还坚持练画画,从小就崭露美术的头角。18岁那年,应征入伍。或许是从小在艰苦环境中长大和在部队革命大熔炉煅炼的缘故,他思想进步很快,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提为干部,1979年,他的第一幅版画处女作《祖国卫士》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同年第二幅版画作品《一切听从党指挥》在《解放军报》发表。他的版画创作天赋,受到部队首长的赏识和重用,提拔为正连级文化干事,年底又选送到广州军区版画创作学习班。他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尽管这次学习班时间很短,但却给他日后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班结束后,他的版画创作出现了质的飞跃。

  我和地茂是同乡、同龄、同年入伍的至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好几家的报刊杂志上看到了《盼》。1983年夏天,我在回琼的轮船上与地茂不期而遇,交谈中,他向我讲叙了《盼》的构思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在读小学那年,一位来自儋州北岸地区的少妇,因新婚的第二天丈夫就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当兵,给她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逃荒到泊潮村后,她整天茶饭不思,朝着大海,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并双手槌胸打脑,她那撕肝裂肺的哭叫,过路人无不为她悲惨的遭遇落下了同情之泪,也给张地茂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创作《盼》提供第一重要素材,八十年代初,正是海峡两岸关系发生转机的时候,他由此而联想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的分离,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就这样,一幅以反映台湾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版画构思在他心中脱颖而出。当作品的样本首次在广州军区创作组点评会上亮相时,时任军区美术组副组长项而躬禁不住心中的喜悦,大声叫好。

  《盼》面世后,罗冠群等诗人为它配了诗,著名美术评论家马克等多位名人为《盼》写了评论文章。我国著名的版画大师、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观看了这幅画后,在留言簿上写道:“这幅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令人久久不能忘怀!”2007年夏,我在松涛水库接待来自台湾新竹水利协会考察组时,会长黄先生说,《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号召力、向心力,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盼》的面世已经过去30多年,但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永不过时的。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