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梁江:岭南山水的革新者许钦松

    2002年,广东文联等多家专业机构在广东画院举办了许钦松个人山水画展,展出50件中囯画新作,岭南美术出版同时推出《许钦松山水画集》。在一个各种展览已经多如牛毛的年代,当年许钦松这一展览,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似乎还是在于,这是一个版画名家的中国画个展。新闻媒体甚至美术界的同行们关注的,主要是版画家许钦松左右开弓,两手都要抓的创作取向。

  坦白一点说来,对于新闻媒体兴趣盎然的“跨界”、“客串”式的多才多艺,专业界人士的内心未必很以为然。艺术贵在专,难于精。做做票友或边缘人未尝不可,一般而言难以与专业的中国画家等量齐观。

  但人们大都不太留意,许钦松此前已有了20多年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经历。长久以来,他怀揣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国画情结。相比版画刻板拓印的一整套制作程序,中国画直对宣纸挥毫泼墨抒写情性的方法,有时更适合于他。七十年代中期,他从美院毕业分配到广东美协工作,已正儿八经不断拿出国画作品参与各种联展。只不过,与他这一阶段最投入的版画相较,这些中囯画只能算小打小闹。随着他版画事业的蒸蒸日上,许钦松作为版画界后起之秀的形象被定格,更如他自已所说那样,是“版画影响力掩盖了中国画的名声”。

  现在回想起来,十年前在广东画院举办的这一山水画展,乃标志着许钦松一次非同寻常的转折,是他创作重心的大挪移。如果说,七八十年代许钦松主攻版画,九十年代是版画、山水画齐头并举交错行进,2000年后则已是山水画成为重头。cdN-wwW.2586.wAnG他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向,由此,许钦松的主要身份已悄然转换为山水画家。

  回溯一下他作为一个山水画家的行程,不难看出,许钦松的前期作品,曾沿着传统笔墨路向走了一段不短行程。上世纪80年代,他追摹过沈周、石谿、石涛,尤为北宋大画家范宽倾倒。而现代大家中的黄宾虹、李可染和陆俨少等人,对他也有异常吸引力。他研习传统笔墨程式,揣摩别人的画法,也曾尝试在传统型山水技法系统中加入意识流、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式造型语言。不同方法都尝试过了,头绪甚至显得有点杂乱。但,这种种探索和体验,为他下一步再出发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而他在这一阶段画作所透露出的乡土气息和清新格调,仍让人留下不忘印象。

  许钦松90年代的作品,多有写生体验依托。这一时期,他在探求以新笔墨语言传达真实感悟的新途径。许钦松已有许多年外出写生积累,足迹近至长城内外、天山南北,远及西洋东亚、他国异乡。作为画家,他对北派山水的雄浑厚重,南派笔墨的秀润灵动一样喜爱,同时抱有一种专业化的强烈兴趣。也在这一时期,大尺幅创作,全景式、俯视式构图不时出现,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他一种以“大”为尚的个性特色。2002年在广东画院的个展,出现了众多大幅作品,构图方正,气势迫人。这些作品,正出自他历经两个阶段探索积累的艺术蜕变期。许钦松喜爱大山、大水、流云的格局,而且对云的表现一直情有独钟。流云远山、游云漫渡、寒云欲雪,类似作品标题一再出现。在他笔下,变幻浮动的云靄能让坚实沉稳的大岳崇山变得生气灵动,进而让观者的精神心绪从中获得体验和观照。而许钦松山水画的若干个性倾向和风格特色,也已在这一阶段鲜明地呈现出来,他获取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而这只是阶段性的收获。许钦松的过人之处,在于沉得住气,能不骄不躁。鲜花和赞誉声最易让人晕眩,他在这时却能清醒地把握住自己真正的优点、不足和往何处努力的方位。下一步该如何呢?他对记者说:“一旦个人风格形成,你就要不断完善它,提炼它,提升它。我不主张画家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天天都在变,变成面目全非。其实我主张‘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内心的艺术目标”。

  这个要坚执的内在目标又是什么呢?以往他并没有直言。近年面对记者的一再追问,他终于透露一二:“灵动、巧妙、轻快、抒情,是广东美术创作的特点。但能引发对社会、对历史深层次思考的震撼性力作,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品,经得起推敲的大作还是不多”。他早就意识到,当代岭南画家若仅停留在“对景写生”这一层面,“看似源于生活、忠于生活、勤于写生,但实际上是缺少创造”。老路己行不通,当今的广东美术家,需要更迫切思考艺术提炼和升华的课题。

  这是从美学的角度,深入思考广东近现代以来美术创作特征而得的一个总体性结论。它出自许钦松之口,更让人感到沉甸甸的份量。

  “同志仍须努力”,广东美术界的同仁任重而道远。而艺术创作自有规律,它首先是个体的。从许钦松这里可以看到,内心有了坚定的艺术目标,大山水大气格的美学取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晰。在接下来的探索中,他一直紧紧把住个人风格“要不断完善,提炼,提升”的关键点。用的是毛笔宣纸,技法上则更多尝试将版画的块面、黑白构成和西画的色彩、光影、透视等造型手法与中囯笔墨语言融合起来,提炼出融入自己艺术个性的新画法,进而整合为体现个人风格的语言系统。

  这是一个延续了多年,曲折而困难的行程。激发他创造潜能的契机,来自于许钦松十余年前的一次出国经历。1997年,他作访问学者来到尼泊尔,坐直升机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上空写生。飞机登临青藏高原,从高空俯看崇山峻岭,群峰苍莽,云层叠涌,气势壮阔,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南方画家惯用的山水画法,很难传达此时心灵所受撞击。“一定要有所突破,首先要突破自我!”许钦松此前一直心仪唐宋元山水的恢宏气格,大山大水,披阅千里,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经得起反复品味等。此刻,新旧感受触碰在一起,有如电光石火,他豁然开窍了。

  由此,他的创作走上了转型、蜕变、升华之路。许钦松明确归纳出自己必须达到的目标:审美倾向儒家精神的厚重、浩然正气,意境需有雄浑、博大气势,总体要突出崇高,伟大的壮美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