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喷泉(装置)冯峰
周少一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首个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1月17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本次项目展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策划,邀请柏桦、陈小丹、戴光郁、戴耘、董重、冯峰、傅文俊等51名当代艺术家,共展出100件艺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不同艺术类型。
“去魅”旨在回到本真
本次项目展是以“去魅中国想象”为主题进行的一次反思性的、具体性的个案研究。何谓“去魅”?王林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几个阶段,从解构传统到模仿西方,再与主流决裂,最后同资本谋合。“去魅”就是艺术领域中的元问题,通过去魅这一过程的实现,当代艺术才可以回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真实的生存面貌。所以,它即是一个自我认识(解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升华(重塑)过程。CDN-Www.2586.wANG王林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的表达,透过虚假繁华的表象回到心灵和艺术的本真,回到社会和人本身的真实。”
王林提出,本次展览强调中国生存经验和文化身份,呈现个体意识和独立思想创作成果,注重艺术家在形式语言和创作手法中,转换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思维智慧和艺术智慧。针对国际接轨中的他者化、资本化和与之相应的符号化、图式化创作倾向,凸显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国历史上下文关系和中国大陆社会现场中,自主出场和重塑价值的问题意识。
本次展览是近年来策展人关于“中国性”探讨的一次精品展。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都得到了展示。面对媒体指出对于参展艺术家大部分地属西南的情况,王林则表示接受批评,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而对于“去魅”的力度,王林表示还在路上。
“给观众一个入口”
当代艺术被许多观众戏称为“看不懂的艺术”:一堆如垃圾般丢弃的钢筋水泥,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都能成为当代艺术的载体。因此,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旁都附上一封写给观众的信,简单阐释作品创作理念。对此,王林认为无论是精英化艺术还是大众化艺术都需要运用大众资源,与观众沟通,或许作者自己认为作品已经大众化了,无需阐释,但观众并不这样认为。“你要给观众一个入口,就像你盖一座房子,如果不给观众修一个入口的话,观众就无法进入了。”
在王林看来,这种“沟通”应当渗透到整个展览的布局中,让普通的参观者可以更加条理分明地理解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思路。“在每一个展厅,参观者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与当代中国息息相关的主题,比如第一展厅的主题就是‘土地’,中国人对于土地强烈的情结是这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主题,而第二展厅的主题是‘历史’,参观者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了解这个国家发生的或宏大或点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