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自说自画

\

赵文元

\

《披上霞光的圣山》 247cm×145cm 2012年 / 赵文元

\  

《溪水清清》 240cm×118cm 2012年 / 赵文元  

\

《一路祝福一路歌》 420cm×145cm 2013年 / 赵文元

  改革开放,让我们画家遇到了一个好时期,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我们专心的创作提供了物质保证。CdN-Www.2586.WaNg潜心于创作,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成了我人生唯一追求和目标。在当今异彩纷呈,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能否甘于寂寞,潜心于创作之中。是检验一个画家是否对艺术真诚的试金石。我总给自己制定个可行的长期和短期的创作规划,抵御自己懒惰和懈怠,逼迫自己深处于画室中,耕耘自己的艺术天地。任窗外雨暴风狂,任野地山花烂漫,“我自岿然不动”。东边日出西边落,静品酸甜苦辣,不亦乐乎!

  年过花甲,四十多年的艺术追求,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色的过程中,我与马有关的作品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个人风格、绘画特点逐步明朗和成熟,一不小心成了画马的画家。

  唐朝政治开明清廉,经济繁荣昌盛,艺术自由热情,使唐朝的工笔鞍马画得到高度的发展和繁荣,并成为了当时最为强盛的独立画科,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鞍马画大家。如韩干、曹霸、张宣、韦偃都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精品力作,并确立了东方绘画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为东方的架上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绘画风格、再加上帝王的推崇和爱好,鞍马画派不但得到了继承而且发展壮大,并冒出不少名家高手。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陈居中,金国的张瑀都为工笔鞍马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师古之风甚兴,时代气息淡薄,但在官场上还是出现了赵孟頫和任仁发这样的鞍马画大家,马的造型色彩的渲染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元之后每况愈下,五六百年难寻几幅工笔鞍马精品力作,更难找到几位鞍马画派大家。清宫之中倒是出了几位洋人画家,也画了不少工笔鞍马作品,透视、素描、结构和色彩都是挺讲究,但毕竟是洋人唱京剧——洋味太重,更让人难堪的是宫殿绘画竟只能由几位洋人堂而占之,民族传统艺术得由别人来支撑门面,实在让人心里感到无言的伤感。现代画家徐悲鸿利用水墨借鉴西画创作了大量写意马作品,开创了新的画马空间,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也被成千上万的画家和爱好者所追随和临摹。但遗憾的是一千多年前就开创的工笔鞍马画并未得到继承和发展,元朝之后的衰败之势并未得到改观和发扬,五六百年空白荒野始终未得到开拓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华大地政通民和经济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的发展,盛世年华必定再现大唐工笔画派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工笔鞍马创作上寻找艺术的突破口,挖掘传统、跳出传统,让心中的骏马雄健挺拔、彪悍俊秀、英姿飒爽、昂扬向上,这也是我对人生的感悟,对时代的希望。

  赵文元

  194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64年入伍,1969年到1987年先后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历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会理事,江苏炎黄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画马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