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热点聚焦 >> 正文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前世今生

\

凌君武 

  以刀镂板,是古代版画的基本方式。版画,顾名思义,亦即是通过绘画、雕刻及印制而完成的绘画作品。当中,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苏州版画院院长、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馆长凌君武早前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作演讲,便简介了苏州版画的历史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始于门神的年画

  谈苏州的版画,需由辞旧迎新、驱邪逐鬼的年画说起。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大多数地方都有新年时张贴新年画的习俗,因每年更换,故称“年画”」。相传此传统早于汉代时开始。王充于《论衡.订鬼》引《山海经》谓:“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神荼、郁垒为最早的门神,春节时,家家户户均会于大门两侧贴他们的画像来驱鬼避邪。然到了唐代,因有太宗怕龙王的鬼魂寻仇而派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守卫于门外一说,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cDn-WWw.2586.waNG事实上,每个时代的门神均有不同的形象,比方说,唐朝时的钟馗亦为家喻户晓的门神。

  虽然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形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随着不断的发展,传统年画的题材在后期已扩展得非常广泛,而且均蕴涵深意;因主要来自民间,所以亦具有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县的寒亭;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不同地方的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

  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唐伯虎

  当中,位处江苏省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其绘画风格影响了上海、苏杭、扬州等多个地区。桃花坞年画雕刻细腻,做工精美,多以戏曲、古典小说和本地生活习俗为主要题材;色彩上喜用苏木红、槐黄等植物色,在感觉柔和典雅的同时,亦达到有对比鲜明的效果。而在清代晚期,桃花坞年画在技法上,吸收了西洋画的明暗结构和透视画法,更见写实。

  凌君武指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源起,与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伯虎生于姑苏阊门一带,亦正是《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写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出生于小康之家的唐伯虎,仕途却十分坎坷。他廿四岁时更遭逢大变,父亲、妻子都在年底去世,隔年年初母亲、妹妹又相继撒手人寰。一下子痛失四位亲人,唐伯虎在三年守丧后认真读书,高中举人后却又在会试中遭人诬告作弊,受了一年的牢狱之灾后,辗转当过江西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幕僚后,最终隐居苏州桃花坞,以卖画为生。

  苏州版画与日本浮世绘的渊源

  虽然在官场失意,唐伯虎凭着其优秀的画作及诗作,在文坛上的名声倒是不小。适逢明朝时江南的民风特盛,他的画深受苏州文人以至百姓欢迎。当时便有很多制作年画的工匠以唐伯虎的画作为自己画稿的范本,刻版后并大量印制。此情况一直延续至清乾隆年间,仍有大量人冒唐伯虎之名绘画及印制各种体裁的桃花坞年画。

  最后,凌君武指出,明清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传至日本后,对日本浮世绘版画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海外贸易已经开始,日本商人和艺术家已常常远道来苏州,并用重金购买当时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仇英等人)的作品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明末清初,对日本的运输贸易渐渐发展至以苏州为基地。据清初的《宦游笔记》记载:“南濠在苏城阊门外,为水陆要冲,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日本商人和画家在苏州对精美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由是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了解,并会从中大量搜集、购买和收藏。收藏者中有东京的小村庄儿、板仓子三、京都的秃氏诸祥、 大阪的冈田伊三次郎等等。

  在日本,当浮世绘版画还没有形成的时候,风俗画已在十六世纪末逐渐广泛流行起来。但由于是供求关系上的矛盾,日本出版商和画家开始寻找一种用木版印刷彩色图画的方法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苏州版画的传入因此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浮世绘”中的“浮世”是现世的意思,其绘画题材大都是民间风俗,画风朴实,与桃花坞年画相似。而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东方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和特点是注重画面的结构,把握点、线、面的整体感和平面感,不重透视规则,不受外光所形成的明暗关系的影响,这种绘画特性,更在日本浮世绘艺术中有充分的体现。

  由于日本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站,使得首先到达日本的荷兰商人可以把搜集到的浮世绘作品带到西方传播开来,直接影响了西方印象派以至“立体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拉克和毕卡索的艺术理论基础。凌君武认为,我们在继承了桃花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的传统,并以之为自豪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古老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得到更好的继承、发扬与推陈出新,使它以更为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当中?(许竞思)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