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探索艺术语言 表现现实生活













  内蒙古地区有很多从事油画创作的人,我们这几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些人已经调离内蒙古,到外地工作。cDn-wWW.2586.WaNg不管在哪里工作,大家都有许多共同点:一、都在描绘生活;二、都在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这里发表的几幅作品,都在艺术语言方面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互不雷同;但又都是在放开来画,有在挥洒中寻找自我、写多描少的共同倾向。有的人把这种倾向称作“油画大写意”,我看也未必。“大写意”是中国画的专用名词,有其特定意义,不是放得开就是大写意。油画在中国,放开来画、挥洒地画,肯定会受中国写意画的启发,对其借鉴,但也一定会受到西方人在这方面更直接的影响,尤其受到近现代许多不是细描画(有人叫写实)范畴里风格流派的影响。还有一个能给油画借鉴的领域是寺庙的壁画,这在许多人的画面上能看到痕迹。模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谓“悟性”就是一种模仿能力,但成熟的过程也是摆脱模仿的过程,摆脱了模仿,意味着成熟。而后不断深化走向成熟,再深化,再成熟,就兴许能为油画事业做点贡献。这一点也正是中国油画的发展轨迹。

  我们现在的多样风格已在形成,不管从业者的意愿如何,某一画派一统的情况很难再现。尽管有人认为多数国人都喜欢某种画风,这不稀奇,多数人喜欢的不一定就是能代表艺术发展方向的。好在现在没有明显的要求,尤其在艺术风格方面。在内容方面其实也不应该要求每位画家必须画什么,或者用措施把大家往一个方向引领,那样又会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是沉痛的教训。当然,实际上艺术的风格流派不可能不涉及内容,否则语言和要表达的内涵就会是“两张皮”,使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尖锐起来。

  自己要画喜欢和熟悉的内容,而喜好又因人而异。自己的喜好如果对他人、对社会不利或有害时,怕是不可以随意抒发的。从大多数画家来看,那种有对别人、对社会有害的喜好,应该是少之又少。还是“百花齐放”的好,“牡丹好,丁香也好”。

  “科学发展观”在艺术创作上就是尊重艺术规律。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也犯过不少错误,应引以为鉴。有些人总希望,“为政治服务”是永恒的。现在虽然不提了,但内心惦念着,变个法子提个别的口号。在这里我想起了陈毅同志1962年在广州讲话中的一句话:“梅兰芳能演出贵妃醉酒,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以为深有道理。

  作品是应分好坏的。什么叫好、什么叫坏,也是因人而异。在这里,尊重艺术规律是必须的,否则是非难辨。

  我们是中国的油画家,画的是油画。国外的油画几百年间变化更迭很大,近一个多世纪的变化也非常迅速,并在变化中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知识、技能、理念……不管他们变化到哪里去,我们不是他们,没必要跟着学,我们只吸收其中认为好的东西。同时,因为生长在这块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那些永放光芒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会影响每个作油画的人。在寻找个人风格的过程中,这方面的营养定会哺育我们更好地成长,从而形成具有自己民族和国家特点的画风。

  当然,每个人既有优点,也难免有缺点,这需要自己去刻意调整、修正。从大体看,大家或多或少都在具象语言里揉入不少抽象语汇。就油画而言,除对点、线、面等造型符号的运用外,色彩的抽象效应也是必然碰到的技术内容。色彩的本意也应当是在抽象意义上的显示,即色彩的点、线、面之间的配置,是以抽象意义上关系的肯定为准。色块间的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色线、色点只是调剂色块配置不足的手段。这种配置本事在油画里最讲究,需要每个油画家用毕生的精力去经营、培育、钻研、探求。画家常要做的是将其关系提高、降低,加强、减弱,调整来调整去,创造出多种表情、多种情趣、多种感觉的艺术效果,不可停留在一两种色彩关系上。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