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丰干禅师从山水中来

\

  山水画人为主

  画面采用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截景方式,山石清刚猛烈,简练概括,尖梢处如铁钉一般尖利峭拔。画面中央,一位禅师正侧卧于一只猛虎之上小憩,神态安详自若……初看到这幅《丰干禅师调心图》,就让人觉得新奇,重峦叠嶂的高山竟然也可搭配近似“工笔”描绘的人物,眼前的山水画不再是一味的气势磅礴,从人物的表情中竟然可以读出一丝安静祥和。这幅画作的作者便是北宗大家陈少梅的再传弟子、当代北宗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何延喆。

  远观势近取致

  “仅从画法的特征上看,北宗与南宗山水画便是‘一柔一刚’的代表。”何延喆手持画笔演示着北宗山水的画法。他介绍,北宗山水画的最大特点便是远观其势,近取其致。好似镜头拉近的视角将山水中的人物放大,烘托画中故事的情节。

  何延喆举例说明,《丰干禅师调心图》的灵感来自古画《二祖调心图》,画中的猛虎好似人们心中的欲望,丰干禅师将猛虎压于身下,便是降服了欲望。Cdn-wwW.2586.waNg“与市面上常见的仅用人物画来表现作品思想不同,北宗山水画常寓意于山水之间,观后也许会带来别样的感悟。”

  时代穿山越水

  在不少人的眼中,北宗山水画更像是具有山林气息的人物画,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在何延喆的笔下,意境中更时常会多了一丝“时代气息”。

  何延喆的《穿越唐古拉》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辆小巴士,从山脚下驶入,穿越于高耸的唐古拉山之中。巍峨的高山和略显破旧的小巴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者也不由得置身于同样的环境中,心中更不禁生出一丝感叹。

  “1980年代在唐古拉山考察,我真真切切地穿越了一次唐古拉山,没有铁路,没有飞机,只能乘坐着小巴士颠簸在深山中。”回忆起创作这幅作品的背景,何延喆感慨地说,北宗山水出故事,不论是《丰干禅师调心图》这样的心生感悟,还是《穿越唐古拉》这样的切身体会,北宗山水画融入了更多情怀,让观者得以在磅礴的雄山峻岭中找到触动人心的行旅之感。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