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君,号雨山,江南画痴,为吴木入室大弟子,后从师亚明,为新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传统笔墨功夫深厚,以画传统山水、江南水乡而闻名画坛。现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文化部文化发展中心特聘画师、吴门画派学研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文艺专家特殊津贴。据其代表作品《苏州人家》绣制的苏绣作品,2003年被中国政府选作国礼赠送给联合国世遗总部收藏。邵文君对中国山水画技法深有研究,他针对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等十二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分别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阐述。现将之整理,每周一篇与书画爱好者共同学习。
黄公望,字子久,被列为“元四大家”之首,苏州常熟人,号大痴,又号一峰。大痴以字画为乐,来往于苏州、富阳、虞山之间。山水题材以太湖、富春山、虞山等为主。他的水墨画笔力老到,功力深厚;又善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人称之为浅绛山水。晚年又以草籀笔意入画来表现山势的雄厚苍茫。黄公望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并得赵孟頫指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丹崖玉树图》等。他非常重视观察,每见到好的景色便当即记之。我看《富春山居图》,图中有一亭,亭中有一人侧卧,十分惬意,隔河是山峦叠翠,树木郁郁葱葱。cDN-wwW.2586.wANG我也到过富阳镇,在严子陵钓鱼台就有此景。不过现在的景象是高梁挑檐,红木青瓦,崭新的亭子,而不再是古朴的草栅。而对面的富春江山依旧静卧,十分秀丽。这和大痴笔下的画面变化不大。
我用黄公望手法画了此山水画,先讲树的画法。画面左下第一棵画的是圈叶式树,从中上部下笔,第一笔是左面上部的分枝,画法用笔由右上而下,第二笔和第一笔并列,一半向下马上向上连贯一笔而成。第三笔以这程序向下画之,上细下粗,用笔时稍干一些。古人曰用笔要“一波三折”,画树时线条可有一些波折,用笔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可,画完一节后可略加些皴擦以增加树皮的质感。枝干画好后再圈叶,这里用的是圈叶点式。画时可上下二笔合成,也可一笔圈成。圆圈稍有大小自然即可,用墨时不宜太浓。
第二棵树在圈叶树左面,用介字点法画,画时中间二笔长而直。后加左右二短笔,形成介字。介字点用笔需活泼,长短疏密而变化多端,树叶可重复叠加,这样表现树叶的层次较为丰富。第三棵树在圈叶树右上,用平头点式画,平头点用中锋略带侧锋平划而成,布局略有疏密。在圈叶树后面的第四棵树用散笔混点式画,用笔稍干些,用中锋或侧锋,着纸下笔重而收笔快。画面左部山坡上画两间小屋,小屋左面有两棵树,一棵是平头点树,另一棵是柳树。画柳枝时要灵活自然,用笔弧形由上往下。
柳树画好后可画山石部分,山石基本上是以披麻皴和矾头皴为主。披麻皴最宜与矾头皴相配合。以粗细线条为皴,长者为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披麻皴用笔要略带弧形宜稍干,时见枯笔。中侧锋并用,中锋为主,既不要太明显,又不能太模糊。笔与笔之间既要连贯,又不宜挨在一起。用笔要富有弹性,干、湿、浓、淡自然结合,再适当加以皴擦以增加山石厚度。矾头皴应先勾勒山石轮廓,再皴擦填实石根部,皴擦出明暗关系后,再用淡墨渲染石根部分。这样出来的画面才能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使山石具有很好的质感。画面上部山石皆用披麻皴和矾头皴画之,画时留出瀑布水口。画面后部山石上画较多小树,小树用小横点画,用墨较浓,这样可使小树和留白的山石形成较强的对比。最后点苔,点苔要中锋直下,用力急下且有规律,可稍有叠加,使苔点在石上有根深蒂固风吹不掉的感觉。
临摹《富春山居图》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照稿对临,一种凭记忆背临。古人一般用后一种方法,我认为对临较好,这样可接近原件,同时在临摹中理解作者的用笔用墨。如《富春山居图》落款下方的一角为例,画面上有五株树,用的线条轻松活泼,好似龙飞凤舞之笔画出。我个人体会是此时作者的心情十分放松,一无牵挂才能如此用笔,是悠悠自得之笔。
好多书上提到黄公望,都说他一生清贫,过着清苦的生活。临了他的作品,才知晓不在休闲得意时是画不出这种飘逸沉稳的线条的。我可以体会到他此时的心情比我的心要清,要静,要得意。我好像日子过得还不错却还达不到如此境界。我估计公望先生此时脑子是真空的,肚子是实实的,不会太清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