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零一零年的“进入屯门”,邓氏开始探索数码科技和绘画的关系及可能性,发展至一系列关于香港街道、景色、人物的作品。借数码科技的投射,将照片映在画布上,用画笔和颜色“如实地”画出来。数码影像可说是一种辅助,扩大了绘画接触的圈子。“进入屯门”,是邓氏在岭南大学当驻校艺术家时的实验,她预先挑选了在屯门某角落拍下的照片,让四十一位来者自由选择描绘照片的某一部分,即使画笔塑胶彩都没有用过的朋友也能参与。有趣的是,这改变了以往的绘画经验。从前古人说“临摹”,“摹”就是把半透明的纸放在古人作品之上,一笔一笔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皴法和布局。作品的构图都如投射的部分一样,邓氏的实验不是传统的摹仿,她开拓了一种与数码投射混合的绘画经验。当颜料落在画布时,它与投射出来的光重叠在一起,使画者难以分辨原色,亦因为这样,画者在当中只能专注笔触和颜色的处理。这经验令人透过影像再观察那街景的一角或人物的动态。当作品脱离数码投射时,颜色的变化和落差可能会带来惊喜。
邓氏形容在街上拍照时十分随意,回到工作室后才筛选,她用同样的绘画方法记录了填海工程和街道面貌。最近一次展览在正侧画廊,“把在香港街道上的人挂在身上”将四十九个人物布满整个柜子的空间,感觉十分强烈。这些人物独立看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一下子全都放在你面前时,即使面孔都不清楚,你会惊讶这些人的姿势形态,衣服身影却一点都不陌生,就像每天与我们擦身而过的人,你甚至可想像他或她要到哪里去,或是从哪里回来了,抑或在那儿等待些什么。cDN-wWW.2586.WANG若你问收藏的人为什么选这个或那个人,她觉得他或她和自己很相似或极端,大家有着不同的原因,却总会想像对方和自己的一些关系。忽然,我想起一位美国朋友的故事,她和姊姊很爱在咖啡厅凝望在红灯前停下的车子,猜想在这时髦、昂贵、平庸或破烂的车子里头是个怎么样的人。当然,她们永远不会知道答案。我想,她们也不是想要答案,只是出于对生命对周围的好奇。
邓氏的绘画实验开拓了新的绘画经验之余,也透过互动给予观众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观察我们身边的城市和过客。或者转角的街景或在看的你会是画家下次随意拍下的材料呢。(文:盛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