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 王国斌 作
我不具备参评傅抱石奖的条件,只能作壁上观。今年1月12日,该活动组委会在《美术报》刊登了综合报道,《中国书画报》也作了报道并连续三期刊登获奖作品,引起了我的关注。
报道中说“该展览是根据党的十八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精神……”组委会雷厉风行地贯彻十八大精神令我感动。我也赞同报道中的这一表述:“展览秉承傅抱石先生‘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艺术思想,倡导用个性化艺术语言表现当下的现实生活。”不言而喻,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是:思想与笔墨,思想是核心;思想孕育于时代,笔墨随思想而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思想是美术作品的核心,这一观点,古人早就有许多精辟的阐述。南齐谢赫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唐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cDN-wwW.2586.wang”王微说:“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
遗憾的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思想的美术作品在当下竟然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傅抱石奖”组委会强调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为宗旨举办此次评奖活动,的确令人期待,但是观其结果又不免使人遗憾。
让我们来看一看3幅获奖作品。首先,作为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性的人物画,获奖的人物画作品《少妇》不足以担当体现思想性的重任。当今时代,现实生活波澜壮阔,风流人物风起云涌,精神火花灿若繁星,一个时髦的城市少妇,其思想性在哪?何以成为体现主旋律的乐章?即便是作为和音,也未能与主旋律协调:一个时尚少妇,挎着包,拎着袋,双目直视地在街市中行走,身旁毫无联系地跟着个目光转向路侧的女孩。我看不到作者在《创作体会》中所说初为人母的幸福、舔犊情深的神态,只看到少妇的漠然和女孩的惊诧。至于作者“通过反复试验花了十天工夫完成的少妇的头发”,以及少妇身上和橱窗内华丽的时装、橱窗玻璃上绚丽的英文标语、路面的倒影……并未使我感动。而此次得奖的花鸟画作品《对峙系列·貂》——白貂与变色龙对望,我所产生的感慨是为什么要摒弃大量与时代精神脉络传承、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而将目光定格在虚无飘渺的作者自述的“幽玄”“幻想”上?
附带对获提名奖的作品提出一些看法:《风动》——三个女孩,姿态呆板、神情木然地站在高地上,画面毫无风动之意,不知画家意图表现什么?《德里的车夫》仅仅告诉观众,画家曾经出国去德里采风,那里有一群车夫。
我十分纳闷,这些作品,能够体现组委会所主张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的活动宗旨吗?□陈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