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似水长流

  清人陈忱曾以水为喻,说明由小而大的过程:“夫水发源之时,仅可滥觞,渐而为溪为涧,为江为湖,汪洋巨浸,而放乎四海。当其冲决,怀山襄陵,莫可御遏,真为至神至勇也!”如此做大做强,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凡事物的正常发展皆如此,整个过程很长、很复杂,却因为能够持久而最终达到目的。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是时间,所谓过程的长短之别,就是以时日的长短来衡量的。时间很短的,说明过程没有充分打开就结束了。所谓速成,就是在时间上作了节省、简略,完成了一件本来需要更长久的周期的事情。这样的压缩,往往为当代人所乐意为之。二是空间,由于时间压缩了,进入的空间也就相应浅显,涉及面狭隘,眼界被局限,体验不到更为广大空间下的丰富信息。宋人苏辙就说过:“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这就是缺乏过程的拓展。

  古代书家的艺术生活之慢,体现在过程之漫长,使一艺之追求在慢中延续。过程长有过程长的益处,由浅入深,弃粗取精,一个书法家有了更从容的、自然而然的情调和功夫去进行。一个在速成班培训了三个月的书法作者,学些快餐式的招式,和一个愿意在慢过程中系统学习的人相比,除了功夫不一样,格调、境界更是差得很远。时间缩短了,也就难以放置一个系统,只能取某个局部,或学习一些应急的、应试的,只鳞片爪。大凡求速成应急赴试者,多半要投其机、取其巧,以非常规的手段进行,否则达不到应急赴试的要求。那些被认为是无用的部分,往往是需要较长时间陶冶的,理所当然被切掉。CDN-Www.2586.wANG

  追溯古代书法家的问学生活历程,可以发现其过程都是比较平淡的,轰轰烈烈的少有。一边读书,一边写字,只当寻常事来做,做的时间久了,功夫上手了,学识具备了,大量的时间就是为此付出的。这很像是一棵树由小到大,由细渐粗,挡风有声,不可摧也。

  运用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也就可能抵达更为广阔的空间了。如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过梁楚,西使巴蜀,天下靡所不至,以至能成大才大著。空间有两层含意,首先是地理空间,古人尚行万里路拓开视野,一个陌生的地方易于激起人的联想、想象,不同风俗产生的新鲜感,给人从未有过的感受。苏辙说自己“至京师,仰视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其次是人文空间。所遇之人,与旧日经常交流之故友多有不同见解,在精神上给予很丰富的补充。苏辙这样描述:“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如此崭新空间,自然会给苏辙无穷的收益。而这些过程,就是以时间为铺垫的。用在具体的临帖的指腕功夫固然有,而用于其他方面的则更多,游历、读书、交流、体验、思考,使胸襟、气度、视野大大拓展。金人元好问说得好:“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不解者总是聚于小处、近处,于柴烟粪火边讨生活,过程简短,空间挤压,也就难以开阳合阴,旁搜远绍。

  过程必须从容,这样对于目标的要求就不会那么强烈。而陶醉于过程中,宏观的、微观的,既能以一室容一身,又能以一心容万象,理应无所不在。书法史上,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例子多得很,由于没有足够的过程伸展,也就没有深广度可言。一招鲜,三五天,必然如此。从古人的行为上可以发现,执着于一艺,就是以自己一生的过程来应对的,沉浸含咀,岁积月增,历久弥坚,持抱不放。尽管过程中有停滞、反复甚至茫然,却不中断。以此来看,速成,笑柄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