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一次难忘的“画配诗”

\

  生活,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次到宁波去拜访几位文友,巧不巧,适逢上海著名老画家赵仁年应宁波市文广局所邀,正在那里举办书画展,也就凑个热闹,赶去展厅会晤这位多年的老朋友。

  身在他乡能幸遇上海“同乡”又是老友,自是十分兴奋,在展厅上漫步,更让我啧奇的是赵先生人过七十,愈发宝刀不老,在所展出的多幅书画中,且不说他专长的人物画依旧艺术功底笃厚,就是在书法艺术上也有自己的造诣,笔画如诗如画,墨韵妙不可言,给人不小的审美空间。他画的山,还是那样使人多情的山;他画的水,还是那样使人多情如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还是画不够爱不尽,每画一次总是感情在画上汩汩流淌,谁又能掂出这情感力量!

  我与赵先生相识、相交,还是得缘于“画配诗”,七八十年代,上海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赛诗会上都有 《画配诗》的节目,即使现在上海的不少刊物《上海诗人》、《浦东文学》上也在封三开设这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栏目。那是七八年前,赵先生应一位藏家定约要绘一百张单片的仕女图。并且找到我为其画配上一百首诗,并请书法名家刘小晴书写。诗书画联手,打造这件艺术品,无疑创作这一百位神采各异、造型不同的仕女,难度不小,不少同仁手里都为赵仁年捏一把汗。cDN-WWW.2586.wANg但曾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长篇手卷 《长恨歌》、《金瓶梅》的画家,并没将这有不少难度的创作视之为畏途,而是作为对自己绘画人生的又一次挑战。于是一只挎包在肩,先是赶到上海博物馆去观摩古画,尔后想法设法去临摹各地美术馆的藏品。就像当年创作 《长恨歌》;一路风尘赶到边塞,去考察云冈石窟与敦煌千佛洞。几十年来,他就像一个朝山进香的苦行僧,为了走进艺术殿堂,宁愿接受九九八十一难……半年以后,画家凭着多年来打下的扎实的艺术功底,与积累的厚实的生活基础,创作出了一百幅或嗔、或嬉、或怒、或愁、或野蛮、或文静的少女图。在他的这些精品佳作面前,本来信心满满的我感到配诗有点力不从心了,十分担心自己的诗配不上他的画,而且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为一百位少女造像配诗,那些日子,素来以写诗为享受为乐趣的我,终于体验到写诗是一件痛苦的事。好在精通诗文的赵先生不时给我启示,鼓励,指点,帮助我完成了这桩画配诗的任务。那些诗大多是急就章,也没留下底稿,本来满指望那位藏家能够印本诗配画的画册,给我收藏,作个留念。谁知后来没有下落,现在那些画页几经辗转,也转到其他买主的手中去了。有遗憾也有收获,好在通过这次几近完美原诗配画的合作,我这个诗人收获了与画家赵仁年的友情,一直保藏至今。所以此次能在宁波看到他成功举办画展,当然喟叹良多:生活中的美,只属于强者。是祖国多情的山水哺育出赵仁年这样对生活多情的画家,同样,又是赵仁年这样多情的画家,才使祖国山水格外美。站在他所创作的每幅艺术处理各异其趣的佳作前,你会情不自禁发现:自己人也变成了画家笔下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除了获得审美上的享受,较之于别的受众,我还收藏于过往与画家相处的那些美好回忆。

  在我的诗意人生中,有过不少诗配画,每次不过一二首而已,唯有与赵先生合作的这次是最多一次的诗配画作品,没有剪报,连原稿都没留下。似乎失去了什么,其实得到的更多。赵先生能一生画出那么多古雅厚重、洒脱飘逸的人物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写诗也好,绘画也好,一切艺术的创作的源泉不正是生活……(朱金晨)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