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年画引起了轰动

贺成的年画《支农列车到山村》 贺成30岁这一年,也就是他的“而立之年”,因为画了一张年画《支农列车到山村》,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一年是1975年。国庆26周年前夕,贺成的这幅作品与全国其他的优秀作品一起,在北京展出。 《支农列车到山村》的画面气氛热烈:火车站旁,从列车上卸下来水泵、拖拉机等农用物资之后,老队长赶来紧紧握着列车长的手,好像有多少感激的话要说,看热闹的孩子、神情激动的年轻人、手扶拖拉机的老农……贺成把画作的背景安排在初雪之后,形象地处理了冷和热(天气与气氛)、白与红(雪地与红旗)、动和静(人群与物资)、远与近(远处列车与近处物资特写)等几对矛盾关系,突显了作品的主题。 贺成画这张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日后会引起什么轰动,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凭着平时深入生活得到的收获,凭着自己学过、画过的油画、水彩、水粉等技巧,觉得胸有成竹了,便画了起来。 当时正是全国大搞“四个现代化”时期,邓小平提出:“首先要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搞不好,就会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贺成听了后,只觉得“钢铁元帅”(邓小平复出不久,提出钢铁要上去,元帅要升帐,民间亲切地称邓为“钢铁元帅”)的话触及到了自己的灵魂。CDN-WWW.2586.wanG他别的倒没多想,只是想起1961年在南艺附中读书时,因为成天吃不饱,饿得发晕的情景。贺成便想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搞一个创作。他激动地跑到自己的画室,急切翻检起自己一本本厚厚的速写资料。 速写本里,他找到了“支农列车”的原型——“庄户列车”,这是济南铁路局(徐州铁路分局直管)的一个先进单位,全称是705 / 6列车包乘组。因为列车在全心全意为农村服务等方面的事迹很感人,成绩突出,被农民亲切地称呼为“庄户列车”。1973年春天,贺成和同事、摄影记者郑云峰一起,从徐州车站上车,坐在“支农列车”的押货车厢里,一边走,一边聊。到站了,两人就下去。趁着卸货、装货的间隙,郑云峰端起相机,“喀嚓喀嚓”地响个不停,贺成则挥起手中的铅笔画速写,一页一页,只觉时间过得太快……他们成了“庄户列车”的常客。徐州到连云港,连云港到徐州,他们跟随这趟列车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 贺成翻到了几张当年在东海车站的速写稿。一张是:站台上,敲锣打鼓的农民欢呼雀跃;再一张是:一位老农民的特写;还有一张是列车长的特写,以及农民和列车长的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的特写……贺成又翻到了另外几张速写稿:飞驰呼啸的列车,车上有水泵、化肥、树苗,还有推土机、拖拉机、发电机;列车的乘务员帮助卸车,年轻人奔向车站,孩子们扯着大人们的衣襟,在车站的月台上撒欢……一幕幕亲切、熟悉、令他激动的场景,又在贺成脑海里鲜活起来。有一页上没有画,贺成在上面记下了这样几句话:一次,705 / 6列车的一位乘务员病了,发高烧,车长和同志们都不让他跑车,这位列车员坚决不答应,跟列车长说,这时候农村正急需化肥、农药,还有手扶拖拉机,我怎么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休息呢?结果他又继续去跑车了。 素材有了,资料全了,主题也已基本明确,贺成进入了创作状态。他很快勾出了一张草图:铁路和公路的交叉路口,一群城市的支农人员兴奋地望着“支农列车”飞驰而过,题目叫《支农路上》。贺成把画稿拿给“支农列车”的同志们看,有的同志说,光看到“支农列车”在飞跑,“支农列车”支的什么农啊?不知道。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他又做了较大的修改,然后又把画稿拿给同事看,拿给铁路上的同志们看,拿给爱好美术的一些朋友看,大家没有什么突出的反应。贺成又一连跟着“支农列车”跑了好几趟,这回他不是只忙着画人物,画列车,画农资了,而是听列车长怎么说,听列车员怎么说,听车站上来接货的农民怎么说…… 贺成心里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的那两幅画稿,除了题目“支农列车”四个字是说的支农的事以外,根本就没有触及到主题,全是概念化的诠释和描述,既不见物,也没见人。贺成决定抛弃原来的画稿,另起炉灶,通过描绘“支农列车”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的动人场面,表现“农业首先要实现现代化”这个主题。画面上的列车长,神情坚定、自豪,用擦汗、握手、微笑这些人们熟悉的动作和表情展示人物,而与之握手的老农身上的羊皮袍子、头上的白毛巾、腰间的旱烟袋,则给人以亲切、朴实的感觉。一工一农,一接一送,一喜一笑,使人们对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充满了信心。贺成把画稿的题目定为《支农列车到山村》,许多人看了,一致认为画作鲜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题。 因为这张画是年画,对于当时的广大农民来说,是绝对需要的精神食粮。据不完全统计,这张年画当时出版了近200万张。(任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