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版画与育人
  【版画的面孔】     约莫十年前,我有机会造访位于日本和歌山县的熊野。这里地处群山和密林的深处,也是公路的尽头。主人告诉我,翻过村后的高山,那边就是奈良的地盘了。可以说,这是一个至为偏僻的所在。在主人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当地的小学。地处深山的学校,也能拾掇得十分整洁和有序,已令我赞叹不已;而最匪夷所思的,是那学校里居然有一间版画教室。是的,您没听错,那是一间大约可以容纳二三十个学生同时工作的、配备了工作台和工具柜、甚至还配备了一台版画压印机的版画教室。     其实,自己早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版画教育在日本中小学教学中的广泛普及,也接触过一些热心于这种初级版画教育的人士,还曾收到过出自儿童之手的、用版画制作的贺年卡。然而,就连如此偏僻的深山一角,也没被普及的浪潮所疏忽和遗漏,仍然是大出我的意料之外的。     我接触过的那些从事版画普及教育的人士告诉我,日本在中小学阶段普及版画教育的目的,并非普及版画艺术,或者培养新一代的版画家,而是看中了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这个对于我来说十分新鲜的说法,让我愿闻其详。     因为所使用的版材的特性,使得版画的制作过程经常是不可逆的。比如在木版上刻下一刀后,这个刀痕就无法弥补,诸如此类。所以制作者在刻版前必须先有画稿;假如是套色的版画,则还要设计色版的数量和各个色版的形状以及各个色版在印刷中的先后次序;也就是说,事先要有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实施各个步骤,才有可能成功。因此,经历版画的制作过程,或曰经过版画程序的训练,将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身上的“计划能力”。CdN-wWw.2586.WaNG     版画的制作过程是由许多工作程序构成的。即以程序最简单的黑白木刻而言,也包含了“起稿”、“磨版”、“描版”、“刻版”、“试印”、“修版”和“印刷”等若干程序。在实施时,这些程序是有先后之别的,其次序不可颠倒;而前一道程序的完成质量,又会影响到下一步的质量乃至整体的完成质量。比如,“磨版”工序的马虎,会使版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得不到保证;并会直接反映在最后的“印刷”环节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经历版画制作的全过程,又会有利于“执行能力”的培养。     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绘画”,无法像油画或水墨画那样,能够即时地看到画面逐渐成形的过程;而是必须要等到印刷之后,才能看见和评价自己工作的效果。也就是说,画家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空想状态中,依靠一些经验、猜想、好奇心和自信来完成印刷前的所有工序的。这样一种在无法立即检验成效的、类似于“摸索”的状态中坚定而认真工作的态度,也被认为是未来的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版画制作本身具有游戏的快乐,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处理材料的快乐、个性表现的快乐、想象和创造的快乐等等。而借用这个快乐的躯壳,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着眼于基本素质的训练,才是主事者们的良苦用心所在。他们还在版画课程中,设计了一种“共同制作”的方式:让一群孩子通过交流、协商和分工,共同完成一幅大型版画作品;其目的,自然是通过版画来培养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就为版画课程更增加了另一种承载。     上文讲到的版画教室,就是这种普及的结果。与此同时,画材制造商们也配合这些普及的集体课程,专门开发了适用的易清洗颜料、能批量存放版画工具的工具箱以及专供集体制作用的巨幅纸张等等。     对版画特性如此这般的分析、认识和利用,确实不是版画家的脑子能想得出来的答案。在痛感“胜读十年书”之余,也十分感佩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敬业和尽责。同时又想,版画课程的普及也一定有益于版画艺术在社会上的普及和发展;日本能成为著名的版画强国,应该也跟这种普及有关;这恐怕也是这些教育工作者所没有想到的。 (张远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