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国画在我国是一个由来久远、博大精深的画种,收藏的人也很多。初涉国画收藏,首先要了解国画收藏知识,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是因为收藏和投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次,要制定一套筛选方案。第三是必须关注时代的文化主旋律,就是要从美术发展规律上、大众的审美趋向上、收藏规律上把握时代走向,顺势而为。
省美协副主席、哈师大教授宫建华谈国画收藏:
不久前,记者在采访中,游走于省内几位艺术家的工作室,无意中发现这些著名画家的画案上都摆放着几本装帧考究,版式新颖的画集。带着几分好奇,信手拿起《逸品集》金、木、水三卷本,原来该画集是百年老字号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由宫建华编著。此前,仅知道作为省美协副主席、哈师大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宫建华教授在中国工笔重彩画领域成就卓著,不曾想,她在工作之余,还收藏大量当代中国画。近日,记者采访了宫建华,就如何品鉴、收藏当代中国画进行了交流。
热衷收藏国画 源于对价值与前途的认定
《逸品集》是宫建华藏品的一个总结,展示了中国当代画坛上一批实力非凡的画家刘大为、刘文西、孙其峰、田黎明、唐勇力、范扬、方俊、史国良、龙瑞等画家的精品力作。Cdn-www.2586.Wang而且,从其间的文字中,能感觉到到宫建华和这些画家之间深厚的友情。宫建华说,《逸品集》计划推出金、木、水、火、土五卷,目前,正着手进行火卷的编著工作。
谈起藏画的经历,宫建华说:“自1988年收藏首幅国画作品起,至今已是24载。第一幅藏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立辰先生赠我的一幅大写意《藤》,爱不释手,收藏至今。”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过《逸品集》后都赞叹不已。在国内,好像还没有哪一位画家为自己的藏画出版画集。宫建华在参加全国第七届美代会期间,很多与会的著名画家都赞不绝口地说:“你是在为弘扬中国文化、为国画作品流芳百世做好事。”会后,西安的江文湛、郭全忠,北京的张道兴、满维起、赵建城,上海的韩硕等堪称当今中国画坛杰出的画家都不约而同地赠送了墨宝,希望能收在《逸品集》中。有人说,宫建华的这种行为,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南京的刘二刚另有评价:“今时多收藏者,惜欠眼光,更欠丹青实践经验。而画家搞收藏多不能包容圈外,亦下不得编辑文字功夫。《逸》卷之所以成之,可见建华大美之心!”
对于外界的各种评价,宫建华说:“我热衷于出版宣传中国画佳作,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中国绘画价值和前途的认定。我认为,《逸品集》中的作品,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我收藏的每幅画都有一段经历和过程,与许多画家从相识到相知,结下的友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自有她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作品的遗存,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财富中的瑰宝,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更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贡献。我们不但要熟悉它,学习它,而且要把它传承下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逸品 初见平平而终妙境
宫建华藏的画大都来自师友的馈赠,这些画作,均体现出画家的真性情。“《逸品集》出版前,我带学生去南京实习,拜访了美术理论家陈传席老师。当他看了书的初稿,很欣赏里面的画,并夸赞为‘当代逸品’,因而启发了我,即定为《逸品集》。”宫建华说。
何为逸品呢?宫建华以为,初见平平而终妙境,渐看渐佳,且耐人寻味,画尽意在,美在其中,是为逸品。
宫建华说,古人将中国绘画作品分五个等级,即:能品、精品、妙品、神品、逸品。逸品谓之: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即“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
宫建华解释说,逸品其字意是闲时把玩艺术。而此处之意当以品味画家文化内涵及人品修养之更为重要。逸品中的逸,放逸也。强调个性和自我情感的抒发,逸品是真情的流露,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品位。真正的艺术是自心里涌出来的,是心灵里真善美的流露,心灵里没有这个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因此,有人说搞艺术的人可以说是半个圣人。
宫建华说:“《逸品集》中的画家们,都是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去画那些质朴的东西,然而,心态是超逸的。这些画是在闲逸、平和状态下完成的。作品无焦点无中心,体现出每位画家的心性,他们在化有我为无我,化无有为万有。这些日常的凡俗内容就有了画中的‘逸态’。因此,他们的作品是‘逸气’和‘逸笔’互化的结果。”
张鸿飞作品《初春》
欣赏当代国画 注重其时代精神
都说“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绘画内容。那么,宫建华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国画的价值呢?她说:“我自己点评出版的作品是逸品,可能与古画有别,可能在用笔上、功力上不及古人,但在境界上,可以是殊途同归。画,是时代的画,当今的画,不是固步自封,亦不陈旧。如刘大伟的《夏河牧场》、苗再新的《三代人》,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毋庸置疑,中国绘画艺术得以薪火相传,离不开这些积极向上、引领画坛主流的画家。为此,我将教学中的思考和希望人人都欣赏热爱中国画的思考汇集一起,决定有责任将当下中国绘画艺术之经典画作代表艺术家介绍给青年一代,一起开阔视野,一同了解历史,一并解读优秀美术文化发展,承前启后,启迪创新。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大家、大师及前辈与吾辈之优秀画家的理解,也是精神与行动的莫大支持。诚然,《逸品集》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还在于艺术理论大家陈传席、吕品田,原省画院院长冯建福、省委宣传部的邵欣的鼎力推至。画集中,画家的艺术创作也无一不是他们的学术与艺术视野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才有了他们的创新。这也是我向画界朋友们要交流的一个结点。”
收藏国画,首先要学会鉴赏。宫建华以为,中国画始终是引领观众走向文化深层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她说:“上世纪初以来,百年中国画的发展,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安静。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动荡在改革开放以后达到高潮,文化虚无主义愈演愈烈,‘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盛行。但也恰恰在那时,我坚定了自己研究传统,发扬传统的创作信念。中国画的思想是‘合’,西画的思想就是‘取’。西画主要关注对实际物理空间的获取,画家绘画如此,赏画者也是如此,西画对观者来说是向外走的;中国画则关注对虚幻心理空间的获得。画家绘画如此,赏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更加突出文史性,不同于油画那样强调数理性。应该说,中国画通过笔墨的传情而达到画外之意,目的是引领观者走向文化深层,把欣赏者带到悠远的境地,最后与天地合一,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更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孙 达)